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热点图片 > 正文
“竹艺大王”想办博物馆 把竹子分的比头发还细
http://wmf.fjsen.com 2011-11-23 08:17   来源:福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他有文化、肯动脑筋,先后发明了30多项竹编新工艺,创作了3万多件竹编艺术品,是郭宅村竹编从纯生活用品发展成为艺术品的大功臣。

村里人说,他能将竹子分得比头发丝还细,任何竹质艺术品,他只要看一眼,立即就能做出一件一模一样的。以致于他到国内许多竹艺之乡参观,人们一听说他是来自福州的郭孔海,立刻将自己潜心创作的艺术品藏起来,免得被他瞄一眼,回去立即做一个一模一样或者更好的。

他是中国竹材研究会会员,对竹编技法、梁花、仿古、装饰、处理和竹杆、枝、叶的利用很有研究,曾多次被省林业厅、省外贸厅、省轻工局聘为授课老师。

虽然快80岁了,但郭孔海仍在创新竹编工艺。前些时候,他就发明出如何将竹根、竹雕同时和谐地运用到竹拐杖中,让普通的竹拐杖成为美轮美奂的工艺品。日本人看了爱不释手,说:“制作多少要多少。”但老郭说忙,有空才会去做几把。

辉煌:郭宅竹编托起鹰厦铁路

郭孔海眼下正忙着写《郭宅竹编史》。

听郭孔海说,郭宅郭家是唐朝大将郭子仪嫡孙郭嵩的后人,入闽后居于长乐。

后郭嵩后人郭华迁到莆田仙游,利用当地满山遍野的竹林,开创了郭家竹编历史。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郭华后人辗转从仙游迁至闽江支流——白湖河畔,久而久之被人称为“郭宅”,村名由此而来。

最早居住在白湖河畔的郭家人只有十几口人,都以竹编为生,他们编织的竹质日用品好看、耐用,很快风靡福州城,郭家人也因此发了大财。发了大财的郭家人用赚来的钱修了白湖河上的第一座桥——七星桥,后来又用赚来的钱修了郭氏祠堂、郭氏码头。用郭孔海的话说:“郭家人用竹编换来了家园。”

早在1928年,郭宅村就成立了各种竹器生产行会,如软篑行、天篷行、马篓行、茶筚行、工夫行、挠箱行,各行做各行的生意,互不干扰,避免了恶性竞争,发展很快。

新中国成立后,郭宅竹编事业快速发展。1951年组织了第一个谷席生产合作小组,1952年至1954年又成立了竹篷、竹篓、竹壳生产合作小组。1955年,4个合作小组合并成立福州市竹器供销生产合作社,有员工500多人。郭宅竹器生产正是从这时开始了质的飞跃,从仅仅生产简单的产品到能生产工艺较为复杂的工艺品。

1955年,郭宅村竹编产品走出国门。1958年,成立了福州市盖山竹器厂,不久又筹办了竹器厂的“卫星厂”——盖山造纸厂。1960年,又合并成立了仓山竹器厂,还成立了郭宅大队竹器厂。

此时郭宅生产的高档竹编工艺品远销到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地。从那以后,每年都有不少外国客商到郭宅村参观、订购竹编工艺品,郭宅村是当时福州市创汇大户之一。郭宅竹编还是广交会的常客,郭孔海就参加了整整100届广交会。

责任编辑:陈楠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