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三:
如何让更多人爱上歌剧
有小说原著的良好基础,加上抒情优美的曲调,歌剧《伤逝》一问世,就被视为民族歌剧的经典。其中《紫藤花》《一抹夕阳》《不幸的人生》等经典唱段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然而30年后,当郑小瑛试图重新排演这部作别舞台多年的歌剧时,却发现这部作品已经几近“失传”,能查阅到的资料只有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歌剧〈伤逝〉选曲(钢琴伴奏谱)》中的10首选曲。“经典如果没有传承,就会成为无法挽回的遗憾。而传承的最好方式就是多演,让更多的人记住!”郑小瑛感慨。
这也是不少歌剧诞生后面临的尴尬。由于歌剧制作复杂、成本巨大,不少人并不敢轻易尝试。在福建大剧院建成之前,福建就基本没有演出过歌剧。
福建省歌舞剧院院长张树平认为,福建的歌剧市场还处在培育观众群的阶段,本届歌剧节是个助推力,能吸引更多人关注歌剧,喜欢歌剧。在歌剧节期间,主办方还拟将歌剧片段或折子戏等送入社区。而演出时的票价也根据演出团体和观众的需要适当地进行了控制,最低50元,而最高也不过300元。
张树平坦言,现在的文艺作品,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有没有市场。“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舞美必须要强化。”找准了定位,就不需要犯愁前景。他介绍,目前福建大剧院一年有240场演出,每一场的上座率都能达到80%以上,而且一等票总是在开售的一两天内迅速售罄。在月初刚刚落幕的厦门海峡两岸文博会上,《土楼》就签下了三十几场演出意向。虽然前期仅设备投入就超过千万元,但他对《土楼》的市场前景有信心。
中国歌剧研究会副秘书长孙砾的经历似乎验证了这一说法。孙砾说,福州歌剧观众群的扩大可以用这几年向他要票的人的变化来侧面反映,“2009年我在福州演出歌剧时,向我要票的还是音乐圈内的人;2010年已经有各行各业的人来要票了。”他认为福州有很好的歌剧观众,在专业水准、观剧礼仪和文明方面已经越来越进步,但还不能靠演出票房来养活演出。
眼下,孙砾希望有更多的人到剧院欣赏歌剧,“当他听到好东西,他就会爱上歌剧。”
![]() |
![]() |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