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八闽动态 > 正文
那么远,那么近——从歌剧节看歌剧的中国普及之路
http://wmf.fjsen.com 2011-11-15 11:22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探索二:

“去贵族化”尝试

1925年,鲁迅先生唯一一部爱情小说《伤逝》问世。1981年,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由音乐家施光南作曲,韩伟、王泉编剧完成了歌剧《伤逝》。

这是鲁迅笔下,一个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间老北京城的爱情悲剧,讲述涓生与子君这一对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进步青年,冲破封建樊笼,实现自由结合,却在生活的压力和世人的嘲讽中渐渐失去对生活、对理想、对爱情的信心。最后涓生竟认为“爱情是个错误”,子君在绝望中离开……

无论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还是在现代,爱情和面包的矛盾不仅是艺术也是生活的永恒主题。在我国首位站上国际歌剧指挥台的指挥家郑小瑛看来,这是培养大学生歌剧兴趣的一部好作品,她也希望,通过这部歌剧,也能给当代的青年学子一些启发。

此次,由华侨大学工学院郑小瑛歌剧艺术中心带来的《伤逝》校园版《紫藤花》,基本忠于原作的精神及内容,但这一版本并非简单地重现,而是对原作进行了精心提炼,并赋予了该剧新的结局。原本长达2小时的歌剧,被删节在了1个半小时以内。故事结尾更是变为了开放性的结局,对涓生和子君的故事进行了新的演绎。改编后的《紫藤花》不再止于悲戚地赚取观众热泪,而是给观者保留反思和探索的空间。

同时,为了使这部作品更易于在校园中演出,音乐伴奏采用了钢琴与少量弦乐的室内乐风格,乐队和合唱团的人数也分别进行了压缩,最后整个乐队加指挥也不过十三人,合唱团12人,男女主角各一。

全剧的舞台设计亦颇有特色:没有分幕、没有吊杆,活动在舞台上的仅是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及两棵挂满紫藤花可以移动的大树,制作费用仅为十几万元。

执导了几十年的中外歌剧,该剧导演李稻川对歌剧界如今热衷的动辄上百万元的大制作颇为忧虑,大量资金砸进去,铺天盖地的宣传也做了,除了上演时的热闹,观众看了,却什么也没有记住。“如果成为普遍风气的话,歌剧也就没什么前途了。” 虽然由于排演时间短,《紫藤花》还略显仓促,但在李稻川看来,它像一股清泉,回归音乐的本质,情感的本质,昭示了歌剧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陈楠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