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八闽动态 > 正文
那么远,那么近——从歌剧节看歌剧的中国普及之路
http://wmf.fjsen.com 2011-11-15 11:22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探索一:

从内容到形式的民族性

亮相歌剧节即引起观众强烈反响的歌剧《红河谷》改编自冯小宁同名电影,与如今的大多数中国歌剧不同,《红河谷》既没有依照西洋歌剧的“格式”编写音乐,也没有按照《洪湖赤卫队》《珊瑚颂》等“民歌化”路子创作。全剧的音乐富有西藏民族特色,却能恰到好处地推动戏剧情节的发展,十分好听,也颇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该剧导演陈蔚介绍,从创作一开始,主创就希望这是一部能够流传的精品,“既有经典歌剧的规格和规范,又要突出中国歌剧的风格和风骨。”陈蔚表示,在当前开放、多元化的文化氛围里,如何摆脱国外歌剧的束缚,寻找到具有中国特色歌剧的风格和风骨,是当代艺术家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红河谷》紧紧把握中国观众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欣赏需求,已经寻找到中国歌剧的这一风骨。”陈蔚对此颇为自信。

这部歌剧要表现的是两种文明的冲突之下人性的力量,陈蔚说,“《红河谷》的魂就是东方和西方融合与冲突,最重要的主题必然是那朵东西方两大文明激烈冲突下绽放的人性之花。”

《红河谷》的民族化尝试并非个案。早在1945年,大型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公演,以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形式、全新的视角、全新的音乐以及全新的演唱,创造了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戏剧品种,中国歌剧就开始走上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此后,类似作品大量涌现:《长征》《洪湖赤卫队》《江姐》等剧,不仅戏剧情节脍炙人口,而且唱段广泛流传,是音乐会及群众文化活动中雅俗共赏的曲目。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戏剧创作研究室主任周明认为,虽然歌剧是“舶来品”,但中国歌剧和外国歌剧应该有不同。外国歌剧以声乐为主,以音乐的起承转合带动剧情的发展。而到了中国,这种艺术形式必须照顾到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必须兼顾音乐和情节,但仍应侧重音乐。这就为中国的歌剧创作艺术者提出了一个难题:即既要尊重歌剧本身的形式,还应具有本土化的特点。例如本届歌剧节的开篇之作,福建大型原创歌剧《土楼》,题材有地域特色,音乐表现上也包含了很多客家民歌的演唱手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责任编辑:陈楠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