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正文
基层面对面 两个国家级“非遗”的传承与担忧
http://wmf.fjsen.com 2011-10-14 10:46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基层人物:林文读,67岁,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老体协主席。

时间地点:10月11日,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政府大院。

阅读提示黄石镇民间艺术项目众多,为我省历史文化大镇。2008年,该镇沟边村的“九鲤灯舞”和惠洋村的“惠洋十音”,分别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然而,这两个“非遗”项目当前却面临着兴趣者越来越少、传承者青黄不接、缺少展示和培训场所、缺少资金扶持等困难。长年为保护、发展这两项民间艺术而呼,并为这两项民间艺术“申遗”成功作出贡献的林文读老人,对它们的前景忧心忡忡。

记者:一个镇有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罕见啊,黄石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么丰厚,历史渊源和主要特点是什么?

林文读:这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千余年扎根于乡村基层。沟边村的“九鲤灯舞”,源于唐代“百戏”,成于宋元,盛于明清。所谓九鲤,并不都是指鲤鱼,而是9种不同的水族,包括龙(蛟)、鳌、鳜、鲈、鲡、鲤、鲫、花鱼、金鱼。民间根据鲤鱼跳龙门这一传说,以鲤为代表为舞蹈命名。“九鲤灯舞”就是根据这9种水族的外形,扎制成9种不同的鱼灯,鱼灯肚下装上木把,灯内点上洋油蜡烛,舞者着古装,手持鱼灯,另有5人手持火把,还有4人肩扛龙门在后,随着锣鼓的节奏,进行“嬉游、觅珠、围珠、抢珠、跳龙门”等舞蹈演绎。

“惠洋十音”源于唐,形成于宋,盛于明清。“十音” 过去称“十番”,是中华民间音乐艺术的一大瑰宝,它的乡土韵味很浓。“惠洋十音”是莆田十音的发源地,拥有近2000首的曲牌。演奏时,弓法齐整,韵律明快。使用的器乐也很独特,主奏乐器“四胡”在上世纪80年代还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呢。

责任编辑:陈楠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