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八闽动态 > 正文
明代先贤治理内河 朱紫坊或存有古代“泊车位”
http://wmf.fjsen.com 2011-08-09 08:38   来源:福州晚报    我来说两句

如今,这位良宦乡贤在府学里的祠堂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采,要不是门口那块鼓楼区政府在2007年4月立下的“福州鼓楼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董见龙先生祠”的大石碑,恐怕许多人都看不出这座旧屋能与这位知名官员有什么联系。

住在老屋里的郭老伯今年88岁,据他介绍,他们家族从他爷爷辈开始就住在这里,迄今已经住了五代人。郭老伯的家族和董家没有什么关系,当年他的长辈们住进来时,这座老宅就已经是公房。

在郭老伯看来,这座老宅仿佛隐藏着许多秘密。“以前这屋里有两幅壁画,这在福州的老宅里很少见,可惜早年被毁坏了。”在他的记忆里,这座老屋大厅内的高墙上曾有大幅壁画,大厅正中还摆放着雕琢精致的供桌和太师椅,显得富丽堂皇。此外,老屋里的一块石碑也让郭老伯和家人好奇了好些年。“西回廊北侧有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从我记事起,它就‘躺’在天井里,据说背面刻着字,但从来没有人把它翻过来。”后来,经文物部门考察,这是一块无字碑。

最令郭老伯印象深刻的是祠堂大门门楣上的石匾。郭先生说,他小时候没见着门楣上有石匾。“因为以前这上面一直抹着一层厚厚的水泥。直到前几年,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发现这里很可能是董见龙先生祠,过来考察,便一点一点剜去石匾上的水泥,这才露出了下面的石匾。”这是两块石匾,一块横刻着“董见龙先生祠”,另一块竖刻着“奉旨重修”。“我们这才知道,这座老宅原来这么有来头!”郭老伯说。

老宅外一块10多平方米的空地也让郭老伯津津乐道。他向记者介绍,据前辈们说,这块空地以前也属于董见龙先生祠,是专门供达官显贵们拴坐骑的地方,就好像现在的泊车位。

目前,鼓楼区文管部门已经对董见龙先生祠进行了全面考察及保存现状评估,认为其总体保存状况一般,整体格局保留完好。祠内的门窗等木构件的雕刻仍能看出当时精湛的木雕工艺,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院落内保留的木构建筑、石碑、石匾等都为研究福州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证据。(记者 王杨林/文 陈建国/摄)

责任编辑:陈楠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