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下午,北街邹氏家祠砌满砖雕的门楼,洒满黄色的日光,几条嫩青的籐萝,在风中摇荡。大厅中堂,撑开四扇镂金的二十四孝屏风和春祀秋报时家祠里上演大戏的喧天锣鼓,一定把“礼义唯恭”的祖训,渲染得梦一般温暖。
邹氏家祠是下梅的标志性建筑。许多年前,江西南丰的邹家父子,怀着梦想,来到这儿,开山种茶,用那些优雅的叶片,换取白花花的银子,也换取当地人的友谊。所以过了这么多年,他们的子孙,都成了当地人;他们的故事,还被人津津乐道;他们烤出来的茶香,还挂在梁间。他们与晋商榆次常氏100多年精诚合作,成了下梅茶市繁荣的佐证,而他们自己,成了茶香旺族。
芦下巷,邹氏“景隆号”茶庄,青砖地面,满是月岁月沉沦的印痕。从这里运出的茶,随着常家的驼队,出闽北,入赣境,泛鄱阳,逆长江,达社旗,越黄河,北行晋南诸府,直抵张家口,远溯大漠,进驻恰克图,沐浴过武夷山云雾的岩茶,给多雪的莫斯科、彼得堡带来南中国的暖意。
漫漫万里茶路,千峰邹家骆驼,成就百万两银子年交易量的贸易规模,也造就了富丽的邹家大宅。
北街邹家巷,邹氏大夫第,四幢门楼连为一体,仿佛是四双紧紧攥在一起的手臂,华丽的表情下面寥落的人迹,让人想起燕雀啾啾的乌衣巷;小樊川,那是邹家兄弟吟风咏月的地方。一方精美的屏墙,几株滋生的幽兰,苔痕青青,凉意徐徐,倚在墙角罗汉松点缀出一个袖珍的江南园林,食武夷,看金鱼仿佛只是昨天的事;施政堂,那是为官的邹家子弟回家省亲时办事的地方,茶香与书香,延续着家族梦想,读书和做茶,那是世间最雅的两件事;西水别业的水榭亭台,拱桥回廊,飘着歌女的京腔清唱,那些走过“婆婆门”的美丽少妇,是否还在飘香的桂花树下喝茶,全然忘记秀楼尘一般消散,时光水般流淌……
而我们歇脚的那一家南街茶庄,据说曾经是晋商收茶、焙茶作坊,宽阔的天井,收足了下午最后的阳光,厅里几张竹椅、两盆含笑,一件不知什么年代的石盆,使那儿有些散淡。主人静静的烹茶,空气中散着茶香,言语间只是家常。
隔河相望的那个铁匠铺,风箱、烙炉、叮叮当当的声音,一切和从前的似乎没什么两样。
下梅看来是一个宜茶宜居的地方,万里茶路掀起的云烟,已经消逝。醇醇的香气,挂在梁间。那些立砖斗砌的房子,在平心静气中,安享生命的每一寸时光。
人们种茶养兰,窗外有时飘来田野的稻香,几百年过去了,依然有人,因茶而老死家乡,因茶而远走天涯。(陈子铭/文 邱汝泉/图 )
责任编辑:徐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