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八闽动态 > 正文
当博饼成为一种文化--厦门中秋博饼民俗探析
http://wmf.fjsen.com 2010-09-29 16:01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状元插金花!子声此起彼伏,欢笑声不绝于耳。

  中秋节前后几天,厦门人都会邀上亲朋好友,边赏月边博状元饼,天上人间一片和美团圆。外地人来到厦门,一有机会也会摩拳擦掌,放手一搏。人人都想博个好彩头,却很少人了解博饼这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质。

  博饼的起源与演变

 关于博饼的起源,民间最流行的是“洪旭发明”说——1660年前后,郑成功的部下洪旭与兵部衙堂属员,为排遣士兵在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愁绪,想出了中秋博饼这个游戏。但厦门市中秋博饼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何丙仲却认为,此种说法缺乏确凿证据,只是老百姓附会在英雄人物身上的美丽传说。

从唐朝起,中秋节品尝饼食开始成为一种习俗,月饼成了家家户户拜月祭月、馈赠亲友的节庆佳品。明末清初,台湾首部方志《台湾府志》有云:“中秋,……是夜,士子递为燕饮赏月,制大面饼一块,中以红硃涂一‘元’字,用骰子掷以夺之,有秋闱夺元之想。” 明代,江南民间有以骰子博“状元筹”的博弈游戏。

何丙仲认为,博饼从一“元”饼到一“会”饼,并逐步走向民间,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厦门商家的炒作。当时,商家采用“状元筹”的博弈玩法,每“会”饼大小63块,月饼由此成套促销出去。

在何老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初,大家博的还是饼;1985年以后,开始用牙膏、手纸之类的生活用品代替饼,活动也从鼓浪屿、老城区扩大到厦门岛内外;2000年前后,随着商家的介入,奖品中出现了购物卡。相对于大包小包的实货,购物卡便携、实用,也算是时代的进步。


责任编辑:徐嵘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