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正文
闽中雅乐 北宋遗响
http://wmf.fjsen.com 2010-09-08 10:45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宋乐遗响 长盛不衰

据考证,度尾鼓吹乐是中国民间音乐史上较为古老的乐种之一,源于北宋,原为北狄军乐,传入中原后,与大曲相结合,成为黄门鼓乐。经历代不断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与当地民间音乐相融而成。鼓吹乐可分“大鼓吹”“小鼓吹”“大棚吹”“三教吹”4大类,小鼓吹中最具特色的是《七枝谱》,也称客板吹,相传是宋代某藩王由南京携带一班鼓吹乐手入闽,后因战乱,宫廷乐师流散各地,至度尾下蔡、云水传授技艺,流传至今。

度尾鼓吹乐曲牌有“挂金牌”“将军令”“状元游”等,与古代迎宾仪式、军队凯旋而归场面相吻合。度尾鼓吹乐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大唢呐为主、中小唢呐主配音,以鼓指挥,锣、钹配之,构成以鼓点指挥、唢呐主奏、锣鼓振节的导乐性特征。鼓吹乐的调式和板式则呈现出简朴的特征,不繁复华丽,尽显简约质朴之美,其吹奏特点粗犷高亢,气势昂扬。度尾鼓吹乐现存古典曲目221首,其中大鼓吹14首、小鼓吹46首、大棚吹11首、三教吹150首。简谱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还是以“上尺工还合四乙”记载,随后才被翻译为“1234567”。

薪火相传 推陈出新

鼓吹乐在“文革”期间也厄运难逃,乐班遭遣,艺人改行,曲目失落,乐音沉寂。粉碎“四人帮”后,度尾鼓吹乐劫后余生,得以复苏,并及时抢救了大部分古典乐曲。

1989年,度尾镇着力发掘、抢救和保护鼓吹乐,重启组建乐班事宜。三十而立的文化青年张美富有幸参与其中,如今是度尾镇文化站站长的他回忆往事仍感慨万千。

当年,镇政府组织复班一事,老艺人欢欣鼓舞积极响应。从每支8至10人的上百支“十番八乐”队中,千淘万滤遴选出120人组建一个乐班,其工作量之大、评选难度之高可想而知。镇里还力邀市、县文化专家李尚清、曾锦霖、谢宝燊、李太崇等任艺术指导。张美富说:“‘文革’造成民间艺人人才断层,当时很有必要发掘这项民间音乐,发现传承人。当年,一个农村乡镇投资6万元大兴乐事,可谓‘文化大事件’。”

度峰村下蔡十番班的郭启发就是当年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之一,如今他被列为度尾鼓吹乐第4代传承人之一。郭启发自幼喜好音乐,14岁时自制笛子吹奏,15岁自学乐谱,进入乐班后师从第三代传承人李玉书吹奏大唢呐,23岁时能独立担任高难度的公吹演奏。至今,他仍珍藏着两支师传近百年的唢呐。1989年复班后的集训期间,他精心收集古典曲牌,为发掘、抢救度尾鼓吹乐这项“非遗”做了大量的工作。

2001年10月,中央电视台来到度尾陈库祠堂采访度尾鼓吹乐,香港《大公报》也进行了专题报道;2004年10月,度尾鼓吹乐团16人护驾湄洲祖庙妈祖金身巡安澳门;度尾鼓吹乐还先后获评全国第四届“群星奖”、全省第二届文化艺术汇演一等奖等,并多次参与省、市、县重点项目的开竣工庆典……张美富如今说起这些荣誉,显得神采飞扬、意气风发。


责任编辑:陈楠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