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空间之谋:从“洼地”处境到以港兴市
莆田市港口资源和岸线资源丰富,“因海而生、向海而兴”一直是其谋取区域崛起的重要路径选择。近年来,莆田各类港航设施逐步完善,港口吞吐能力逐步增强,港口集疏运网络逐步形成,但港口经济发展水平较之上下两翼的福州、厦门等地,仍然处于“低洼”地带。
基于此,莆田市提出了“以港兴市”的战略构想,将以港口为依托,在发展临港重化、机械、钢铁、能源、林浆纸一体化等临港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上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带动仓储、运输、物流等相关产业及金融、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有效拓展港口腹地,以福厦铁路、向莆铁路建设为契机,加强与江西、湖南等内陆地区的合作,促进港口腹地纵深推进,全面提升港口的综合竞争能力。
在莆田市的“以港兴市”的战略落地中,湄洲湾成为首当其冲的重点。2009年8月,国家投资开发公司与福建省签订《关于加快湄洲湾(石门澳)产业园开发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合作协议》;同年10月,国投湄洲湾(石门澳)产业园基础设施启动暨湄洲湾煤炭中转基地正式开工,总额达220亿元的国投在福建最大投资计划进入实战阶段。
据国投湄洲湾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鹏介绍,整个产业园区规划形成12.78公里海岸线,面积约60平方公里,可建设5万至30万吨级码头泊位40个以上,将形成一个具备原材料进口、工业加工、相关制造业所需的散杂货运输、产成品的集装箱运输、支持保障功能的现代大型临港工业区。
根据《湄洲湾港口城市发展规划纲要》,湄洲湾港口城市是以莆田市行政辖区为主体、以现有中心城区和未来滨海新城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综合体。至2020年,湄洲湾港口成为海峡西岸港口群的主枢纽港,环湄洲湾北岸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群和能源产业群,兴化湾南岸临港工业初步形成,基本形成“大港口、大交通、大配套、大产业、大腹地”的发展格局,实现“滨海宜居城市”目标。
莆田市在打造宜居城市的追求中尤其注重彰显地方文化特色。莆田是“海上和平女神”妈祖的故乡,也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为全面提升妈祖文化影响力及其在对台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莆田市携手中铁公司投资25亿元,建设一座针对台海信众的妈祖城在湄洲岛对岸围海造地,建设一座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贸、商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美丽滨海城市,总规划建设60平方公里。妈祖城是针对台海信众所建的一座新城,目前这一妈祖城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莆田市委书记杨根生表示,当前莆田正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下一步莆田将牢牢把握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毫不动摇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努力把莆田建设成为世界妈祖文化中心和滨海宜居城市,推动湄洲湾港口城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迅速壮大和崛起。
责任编辑:邱淑群 |
- 2010-05-07妈祖诞千人抬妈祖巡游 台湾信众携阵来拜
- 2010-04-27两岸明星“心连心” 唱响福建湄洲岛庆妈祖诞辰
- 2010-04-22妈祖祖庙将开展系列活动纪念妈祖诞辰1050周年
- 2010-04-228吨妈祖像如何进馆 访世博福建馆建设团队揭秘幕后故事
- 2010-04-228吨妈祖像如何进馆 访世博福建馆建设团队揭秘幕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