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八闽动态 > 正文
一杯“政和”茶迷倒宋徽宗
http://wmf.fjsen.com 2010-06-02 08:58   来源:厦门商报    我来说两句

“埋”在深山中的茶

事先根本没有想到,政和县竟是一个如此偏远的地方。我们从厦门出发,需历经400多公里6个多小时的车程,才能抵达目的地。

汽车经过一个又一个隧道,朝北边驶去。下了高速后,是一段漫长山路,约2个多小时,途中偶见几座茶厂,沿路宽阔的建溪溪水高涨,一直流到更加遥远的地方———而那座“埋”在群山中的县城和它悠远的制茶史随着车轮的颠簸,渐行渐近。

车,终于来到了政和。这是一个小县城,人口不足20万。而且据说,每年有3万多青年从这里外出打工———或许,永远都不会再回来。

剩下来的,都是一些关于过去的回忆。在这里,随处可见古老破旧的黄泥房子,背靠着山,里面住着人,燃起袅袅的炊烟。茶园就是如此安静地坐落在山上,是春末夏初的时节,一眼望过去,青青葱葱,蠢蠢欲动,像个少年一样,渴望从这里离开,被更多人所认知。

牢牢抓住的辉煌历史

但这确实需要时间。尽管与“坦洋工夫”、“白琳工夫”并称“闽红三大工夫”,但“政和工夫”并未得到与之相应的知名度。

杨扬是政和县的作协副主席,并且长年为推广“政和工夫”四处奔走。是在与她的交谈中,我们才明晰了“政和工夫”的前尘旧事。她说,在若干年前,“政和工夫”的名声甚至远超如今的“立顿”红茶。尤其在全盛时期,每年福州茶市上,凡标有“遂应场仙岩工夫”者,便优先开盘,售价倍高。

杨扬说,到19世纪末,因政和发现大白茶茶树品种并以“压条法”繁育成功,本地茶商叶之翔大胆采用大白茶鲜叶为原料制作红茶,品质优于一般红茶,于是正式命名“政和工夫”。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到1940年时,政和全县茶叶产量达15673担,登记的外销茶号47家,居当时登记的20个县的首位。

人们往往说,往事不必再提,但如今的政和茶人,却还在牢牢抓住这段辉煌的历史———在重新迎来辉煌之前,或许也只有这样了。“要不然,人们可能连这点希望都放弃了。”杨扬说。


责任编辑:邱淑群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