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读者向本报新闻热线22200000报料,在著名古镇洛阳镇群山割岭自然村有一座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设立的孝节坊。相传“孝节”两字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亲笔所题。
200年前牌坊保存良好
记者与考古界人士刘志成、文史界人士龚书群一行来到洛阳群山割岭自然村,在村里一处丁字路口看到了孝节坊。孝节坊的样子像一扇门,正上方有一块圣旨碑,碑上刻有两条金龙,下方雕刻着金黄色“孝节”二字。“最初孝节坊的上面两侧各雕有一只狮子,但在‘文革’期间被人撬了下来偷走了。”该村88岁高龄的原惠安县上游公社党委书记饶晏来是孝节坊主人的后人,他这样介绍道。
关于孝节坊的主人,牌坊上面记录得很清楚:旌表惠安县儒士饶孟得妻林氏坊。“饶孟德是文人,家境贫寒,很早就去世了,留下母亲、妻子林氏和儿子饶廷(婓)。当时林氏坚守贞节,独自靠磨豆腐赡养老人、抚养孩子,她的事迹感动了当时所有的人。” 饶晏来说。
层层上报后设立
牌坊的两侧刻着一段小字,其中包括当时总督、巡抚、知府、县令等官员的官位和姓名。“这符合封建社会的制度,要立牌坊需要各级官员逐级上报,在得到皇帝的恩准后方能建造。牌坊上这些官员就是当时每一级的报告人,最终报到皇帝那里。”龚书群介绍说。
“祖辈相传,孟德很早就去世了,林氏年纪轻轻就守了寡,一直没有再嫁。”饶晏来告诉记者,林氏靠磨豆腐养活一家老小,敬老爱幼,其事迹传到下江南来到福州的乾隆皇帝耳里。他深为感动,便亲自提笔为林氏题了“孝节”二字作为嘉奖,并派专人把它刻在牌坊上。一行字可以见证:“铁石自坚妇道母仪双不朽。”这应该就是当时对林氏的最高评价了。
龚书群认为,按照史料记载,乾隆下江南并未来过福建,因此这个传说可信度并不高,但这个牌坊保存如此完好,还是有相当价值的。
林氏之子重修牌坊
根据牌坊后面的文字记载:林氏的儿子叫饶廷(婓),长大后虽然没有当官,但也做了惠安县衙的文书。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和培养之恩,他为林氏重新修整了牌坊。
“母慈子孝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林氏的孝道感天动地,但同时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命运的悲哀。她们受守贞节思想影响,在没有了丈夫的情况下,像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只能选择守寡,而不能去追求新的美好生活。”刘志成感慨地说。
建议列为文保单位
据当地村民介绍,原来该村住着的是李姓族人。清朝时,来了一位姓饶的江西籍士兵,看到这里风光秀丽,就留下来生活并娶了李氏的女儿生子。经过几百年的繁衍,他的后人饶氏取代了这个村本来的李姓族人。
“原来泉州的牌坊多达数百座,经过‘文革’浩劫,如今已屈指可数了。”刘志成、龚书群认为,这座牌坊历经200多年,仍保存良好,建议当地政府将它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保护。(记者 罗剑生 林劲峰 实习生 张巍 文/图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邱淑群 |
- 2008-05-07闽侯鸿尾发现清代石牌坊 距今已有180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