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从前有一条铁线,从店门口一直拉到店里最后面的一张柜台。”59岁的袁师傅一边用尺子量着布,一边说。他所指的从前,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往事了,当时买布要用布票,其他百货商品也是供不应求。建成百货每天一开店门,总是有排成队的市民等在那里。为了提高买卖效率,建成百货就牵起一根铁线,充当买卖双方的桥梁,布票夹在“票夹”上,从门口推到柜台;店员再把扯好的布装进竹篮里,反方向一路推到门口。当时的布料,因为紧缺,显得尤为珍贵,总是用毛边纸细细地包好了,再盖上建成百货的印章。整个过程充满仪式感。
进门便是放置布匹的几张大木桌,各种花色的布料挤挤挨挨煞是热闹,布料的摆放占据了店面的整个右侧;店面的左侧,则是“80后”童年时代时常能见到的国营商店里方方正正的柜台,柜台里有手绢、纽扣、蛤蜊油、回力鞋……不一而足。“如今,店里的摆设除了没有铁线,其他大抵都是一样的。”袁师傅说,不过,店面左前侧的成衣摊位,是后来才有的。
“国有百货10多家,保留下来的,只有我们。”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承包建成百货的李经理很清楚,作为一种并不“与时俱进”的商业业态,老字号和老顾客是建成百货能够存活下来的惟一优势。建成百货销售的商品都是从国内大厂家进的货,如今,在店内的柱子上,还能看到上海“金香”牌、青岛“翠利”牌这样的字眼,至于“中华老字号”、“最佳单位”、“放心店”等金色牌匾,更是随处可见。
承包建成百货以前,李经理便是建成百货的员工了。如今坚守在这里的10多名店员,和她一样,都是地地道道的老建成人,工龄基本上都有30多年。他们的年龄多在50-60岁之间,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消磨在了这里。
纺织、针织、日用、家具、鞋帽、文具、五交……这是“各柜台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表”对柜台的分类,这个画在木制黑板上的表格,隐藏在建成百货商店所在骑楼的二楼,破旧而灰暗的楼道口。
责任编辑:邱淑群 |
- 2010-05-19厦门市文明创建活动全民齐参与 志愿服务是有效载体
- 2010-05-18厦门旅游饭店评上“白金五星级”政府奖励50万元
- 2010-05-18厦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项目建设 财政贴息补助
- 2010-05-18厦门卖家遭遇网络“碰瓷” 疑遭“职业差评师”敲诈
- 2010-05-17厦门市“百点阅读”活动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