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世界文化遗产 > 正文
全国桥梁专家齐聚福建研讨中国古桥
http://wmf.fjsen.com 2009-11-17 16:52   来源:东南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与会专家观看古桥图片、资料展。 林心华 摄

  东南网-福建日报11月17日讯(本网记者 张颖)15日-16日,“2009年中国古桥研讨会暨海峡两岸古桥学术交流会”在福州举行,同时举办了中国古桥图片、资料展。

  会上,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下设的中国古桥研究委员会成立,并为福建省、江苏省、浙江大学和绍兴市4个古桥研究中心举行授牌仪式。这4个研究中心的成立,标志着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古桥研究之中。他们将从古桥的结构机理与建造技术、古桥的监测与保护、古桥的信息保护与再现、古桥的建筑工艺与美学、古桥的社会及文化、古桥与区域旅游开发等6个方面开展研究,推进古桥保护,为申报世遗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桥梁建设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现存古桥数量多、水平高、种类全,是中国土木工程和世界桥梁工程的重要物质遗产。

  “北有赵州桥,南有洛阳桥”,根据文物普查统计,福建现有列入保护登录在存的古桥534座,贯穿唐宋元明清,类型丰富,形式多样,成就突出,是古桥大省。然而,福建的许多古桥由于种种原因年久失修,有的甚至遭受人为损毁,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古桥体上的添建、加建,造成对古桥的实际损害;七八十年代以来,公路铁路桥梁建设跃上了新台阶,新建筑的出现导致古桥被拆除,或紧靠古桥建新桥危及古桥基础安全情景时有发生。面对严峻的现状,急需拿出相应的对策加以研究保护。省文物局局长郑国珍在谈到福建古桥面临的危机时认为,此次与会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和积极介入,必将大大促进福建古桥的研究保护。

  福建古桥研究中心主任、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陈宝春教授表示,近现代以来,我国大多桥梁都是自主设计的,桥梁建造始终注重自主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目前我国正由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在这一进程中,开展对中国古代桥梁的科学研究,是必要也是必需的。以前的古桥研究盛于民间,此次会议是全国桥梁界专家齐聚的盛会,成立了古桥研究委员会和4家古桥研究中心,标志着中国古桥研究由民间自发、以松散的个体研究为主走向有组织、专业化为主的系统深入的研究。

   石梁木拱 福建古桥技术甲天下

  ——访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陈宝春教授

  15日,在“2009年中国古桥研讨会暨海峡两岸古桥学术交流会”上,记者就福建古代桥梁现状和保护话题与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陈宝春教授作了对话。

  闽中古桥甲天下

  记者:福建古桥众多,类型丰富,成就突出,陈教授能否就这方面的情况介绍一下?

  陈宝春:提起中国古代桥梁,人们总忘不了“北赵南洛”,赵州桥为中国古代拱桥的代表作,洛阳桥是中国古代梁桥的代表作。南宋后,由于政治中心南迁以及工匠的大量涌入,福建的桥梁进入繁盛时期,在材料和技术上都有所创新。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石梁桥和木拱桥,这与北方的石拱桥和木梁桥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福建古桥独特的建造特色。

  当代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中国古代桥梁在宋代有一个惊人的发展,造了一系列巨大石梁桥,特别是福建省。在中国其他地方,都找不到和它们相比的。”

  记者:别人是石拱木梁,我们是石梁木拱,那么在技术上是不是也有许多人无我有的创新?

  陈宝春:在建设中,泉州洛阳桥创造性地应用了“筏形地基”、“浮运架设”等技术,在桥梁技术发展上抒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所谓“筏形地基”,就是针对洛阳江入海口淤泥多的实际,利用抛扔石头挤开淤泥,形成坚实基底后,再建桥墩,这是世界最早应用此技术的桥梁。

  而“浮运架设”则是能工巧匠利用潮汐涨落原理,将石梁放在船上,涨潮时开进架设,退潮时退出,解决了古代没有大型吊装设备情况下的大型石梁的架高难题。

  洛阳桥之后,福建修建了大量的石梁桥,其技术不断发展,如泉州金鸡桥和福州万寿桥中应用的“睡木沉基”基础。而漳州的江东桥重近200吨的石梁架设问题,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在木拱桥方面,福建多雨,因此木拱桥设有廊屋,不仅可以防雨,延长木构件的使用寿命,而且增加桥的自身重量,有助于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增加了桥面木纵梁系统,不仅使木拱桥的坡面变成平坡坡面,有利于车辆和行人通过,而且参与了主拱的受力。此外,木结构连接技术从捆绑连接发展为榫卯连接,整座桥不费寸钉,造桥工艺有了极大的提高。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凡是到过福建的人,都会感到‘闽中桥梁甲天下’之说,确非过誉。泉州洛阳桥、漳州江东桥等等甲天下的闽中桥梁,都是福建人民的光荣,中国人民的骄傲。”

  保护从研究开始

  记者:先人为我们留下了如此厚重的历史财富,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与使用这些古桥呢?

  陈宝春:古桥的保护要从研究开始,通过研究,为古桥保护和申遗提供依据。目前我们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抢救性保护。因为中国自古都是“匠人修桥,文人记桥”,缺乏修造技术资料方面的记载,造成古桥研究文献资料匮乏。

  我们成立了福建古桥研究中心,就是希望改变古桥研究保护的落后状况。通过开展福建古桥调研,收集数据,创设模型,用技术性语言把古桥记录下来,建立古桥保护科学体系。下一步将召集福建的古桥民间人士进行交流,共同把这方面工作做好。

  这样,我们就能够对古桥进行科学评估,并提出建设性保护意见。例如古桥危险等级的判断,哪些古桥急需抢救,哪些古桥需要加固,分别轻重缓急,有重点、有次序地进行抢救性保护。

  同时,要注重在使用中保护古桥。桥本身是功能性建筑,用于交通为主,除了一些标本性的古桥外,一般的古桥应继续发挥其原有的交通功能,以体现它的价值。现在有些木拱桥因建设需要而搬迁到没有人烟的地方,失去了作为一座桥梁存在的价值,是不合适的。同时,对于新建的桥梁可以考虑借鉴采用古桥的技术,使其在应用中发扬光大。

  记者:近年来,木拱廊桥声名鹊起,对于古桥申遗,您有什么看法?

  陈宝春:我认为福建的石梁桥完全可以单列申遗,应该以泉州的洛阳桥、安平桥,漳州的江东桥,福清的龙江桥等作为代表性桥梁开展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并系统地进行研究与保护。

  近几年,虽然木拱桥的研究较热,但研究的视角多以建筑史学、建筑美学、社会作用、文化价值为主,对木拱的受力与结构特性,缺乏桥梁工程学和结构工程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因此,从结构工程学和营造技艺看,应以“中国木拱桥”来申报世遗而不应该是“木拱廊桥”。一是因为木拱桥的核心技术在于木拱结构,廊是附属结构;二是以《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为代表的早期的北方木拱桥没有廊屋,以“木拱廊桥”申遗将割断现存的闽浙木拱桥与它们的联系。前不久,“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刚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中国木拱桥”申遗,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称一致,顺理成章。

  高中生成特邀代表

  大会主席特地介绍了两张稚气未脱的面孔,他们是来自福州一中的两名高中生,此次会议作为特邀代表列席。

  由3名福州一中高一高二学生独立完成的《福建寿宁贯木拱廊桥群的现状考察与保护对策》一文,目前已准备付印出版。这是3人从2008年开始利用假期,来回辗转2000多公里完成的课题,“跑遍整个寿宁,甚至到过浙江的泰顺”。

  2008年,一位家长透露了寿宁古桥的信息,引起3人的共鸣,他们一拍即合组成课题组。三下寿宁,“拍摄了3000多张照片,形成了50多页的文字报告”,上网查阅资料,遍访专家学者,3个孩子做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寿宁的木拱廊桥大多地处偏远山区,毁损严重,我们研究这一课题就是想让古桥得到更多的保护。”始终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孩子话语非常朴实。

  

  福建四“桥痴”获表彰

  

左起:林克波、林心华、陈镇国、曾江。本报记者 薛东 摄

  林心华、林克波、陈镇国和曾江4位福建“桥痴”,连同其他11位热心中国古桥保护的专家获得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的隆重表彰。四“桥痴”背后的故事都萦绕着深深的桥梁情结。

  林心华退休前任省外经贸厅正厅级巡视员,退休后才开始接触桥梁,走遍八闽大地,拍摄记录古桥桥型、结构、长宽度、墩孔、立柱、碑文、楹联、望柱饰物以及当地风土人情、民间故事传说,并撰文建立卡片。2003年,他编辑出版了4万字的《闽桥写真》,收录福建代表性桥梁百余座,照片200多张。

  林克波是省公路管理局原副总工程师,他为宣传保护古桥,将自己编写的2000余册《福建古桥》分送各地及公路学会会员。在莆田公路局改建公路时,对一座北宋时期的石桥是拆是留有争议,在他的努力下,最后采用了保留古桥的方案,做到了既建新桥又保护旧桥。他还用福州方言对海峡两岸听众宣传福建古桥。

  陈镇国是福州市科协原主席,退休4年,奔走万余公里,自费5万元,寻访了福州246座古桥,还举办了“福州古桥保护展”。他撰写的10万字《福州十邑古桥》是对古桥的一份记忆与思念。

  闽侯县博物馆馆长曾江,长年深入乡镇村庄,对县内180多座古桥做了实地调查和详细记录。这些古桥,有一半以上是他近年发现的。作为县政协委员,他向县委、县政府建言献策,先后抢修了一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古桥。2009年9月,闽侯县古桥保护基金会成立。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