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四海拾遗—华夏文明 > 正文
"满族第一镇"永陵:光绪元年曾并发两大奇案(图)
http://wmf.fjsen.com 2009-11-13 17:28   来源:中国经济网    我来说两句

  洪灾改变规制以鲫代鲤祭祀永陵

  苏子河畔,不少“渔翁”在垂钓。一位祝姓老者的塑料桶里,上下翻动着不少半尺来长的青白色小鱼。见记者面露失望神情,祝大爷忙解释道:“桶里的鱼有‘马口’、‘萨胡鲁’。苏子河从来就没有大鱼。永陵每次大祭上供的鲤鱼,都从外地送来。”

  祝大爷一席话,引来清史学者李凤民先生的一则“以鲫代鲤祭祀永陵”轶闻——

  每年清明、中元(七月十五)、冬至、岁暮,永陵都要举行大祭。每次大祭的主祭者,都要由皇帝钦派。除祭祀礼仪庄重而繁琐外,祭品极其丰盛,有牛、羊、鸡、鱼、蛋、蜜、奶、茶、酒,以及各种干鲜果品、蔬菜、谷物等等。

  《大清会典》规定:永陵大祭,每次需鲤鱼8尾、备用鲤鱼4尾;祭王(武功郡王礼敦)、贝勒(恪恭贝勒塔察篇古)陪葬墓,用鲤鱼两尾,总共14尾。

  为确保永陵、福陵、昭陵“关外三陵”大祭用鲤鱼,盛京礼部特意选择了14个河泡,作为捕鱼场,称之为“官鱼泡”,如大河泡、牛心沱、老观沱、噶喇河泡等等,并设有专门捕鱼的24家网户,其头目为“网户领催”。当时规定:网户领催必须按大祭时间提前8天,把鲤鱼捕到,送盛京礼部完差。鲤鱼数目不能少,交差时间要准时,否则要受鞭刑。

  嘉庆十五年六月初五,按照定例,网户领催高诚,开始为“关外三陵”“中元”大祭准备鲤鱼。高诚带领手下23名网户,前往辽阳的噶喇河泡捕鱼作业。噶喇河泡与太子河相通,盛产“红毛大鲤鱼”。高诚等人在一处高地安营扎寨,插上“皇差”黄色三角旗,然后架网开始捕捞。截至六月二十四,他们顺利地捕捞到了24尾鲤鱼。

  正当网户们兴高采烈时,天空中突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水面上顿时波涛翻滚,一场暴雨即将降临。高诚急忙让大家收网,却来不及了,瓢泼大雨伴着滚滚沉雷,铺天盖地席卷而来,转瞬间河水暴涨,将捕捞到的鲤鱼、网具、驻地窝棚统统冲走。直到七月初二,洪水才逐渐消退,网户们立即重新捕鱼。当时,距离交差时间仅有5天了。尽管网户们夜以继日地捕捞,但洪水已将鲤鱼冲进太子河,及至七月初七限期,网户们仅仅捕捞到5尾鲤鱼。网户领催高诚,只好拿着5尾鲤鱼,硬着头皮到盛京礼部交差、请罪。

  礼部侍郎凯音布觉得,鲤鱼不足数,是罕见洪水所致,高诚及网户们无罪。但大祭迫在眉睫,没有鲤鱼如何是好?关键时刻,一位老“笔帖式”说道:当年,乾隆爷来盛京祭祖时,也是因为鲤鱼奇缺而用鲫鱼替代。经过查找档案,果然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档案中有所记载:当年,因天灾网户们未能捕捞到鲤鱼。盛京礼部上奏朝廷,乾隆皇帝钦准,以鲫鱼代替鲤鱼大祭。清廷规定,凡事必须严格遵循《则例》或“前制”。《则例》是朝廷对各部制定的工作规范;“前制”是皇帝随时钦准的一些事例或做法。办事只要因循守旧、有典有则,便不算违制。于是,嘉庆十五年永陵“中元”大祭,便用鲫鱼替代了鲤鱼。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