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4岁的范开桂是延平区峡阳镇小梅村人,也是南剑戏的第六代传人,13岁学戏至今,他与南剑戏结缘71年。“小时候,村里经常演戏,我每场必到。”谈起自己与南剑戏的结缘,范开桂记忆很深,“13岁的那年正月,村里维心堂的陈鸣岗等南剑戏艺人在村里招收弟子,我们20多个男弟子一起进入维心堂学戏。半年之后的六月二十日,我第一次登台。”每天劳作之后,范开桂就和师兄弟们集中在一起,练习走台步,由师傅一对一地教唱腔,教器乐演奏。陈鸣岗等南剑艺人对范开桂等几个悟性高的弟子要求很严格,台步不对,唱腔不准确,都要受到责罚。正是由于师傅的严格要求,范开桂等弟子成长得很快。目不识丁的范开桂不仅学会了识字,还学会了演奏器乐、登台演戏。
每年正月是维心堂最忙的时候,受到各村的邀请,他们要到各地演出。延平、顺昌、建瓯、三明等地的乡村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1966年,维心堂解散了,41岁的范开桂在家务农,但是他心中对南剑戏的喜爱并没有减退,20多年的剧团生活,已经让南剑戏融入了他的日常生活。劳作休息时,农闲在家时,他时常哼起那些熟悉的曲调。1979年,范开桂和其他3个师兄弟又重新拉起了南剑戏的大旗,在村里组建剧团,招收南剑戏的第七代弟子。对于自己的弟子,范开桂没有像自己的师傅那样严格要求,而是付出更多的耐心去教导弟子。当自己的弟子能够撑起剧团后,他默默地退到了后台。
时光飞逝,物事人非,当初和范开桂共同学艺的师兄弟,如今只剩下81岁的范悌木一人。村里很多学南剑戏的年轻人或出嫁,或外出打工,或搬迁,南剑戏曾一度人才匮乏,面临消失的危险。但是在范开桂等几个老艺人以及他们弟子的努力下,南剑戏还是保存了下来。目前,村里的南剑戏剧团有固定人员24人,还有固定的排练场与固定的排练时间,南剑戏在小梅村里很好地传承了下来。
谈起自己与南剑戏71年的缘分,范开桂说:“作为南剑戏的传人,自己的子女没继承衣钵是件遗憾的事。然而,南剑戏没在我们这一代传人手上消失,是值得庆幸的事。我希望能继续将它传承下去,给后人留下一点财富。”(卢国华 廖晨星 黄少建 文/摄)
南剑戏简介
南剑戏,原名“乱弹”,清末由江西传入闽北,后来不断吸收其它戏曲的剧目和表演艺术,由于唱腔、表演都很新颖,很快得到群众的赞赏,流行于南平地区(延平区范围)。因延平为古南剑治所,故早期将其命名为“南剑戏”。
南剑戏的传统剧目内容以反映宫廷的历史戏居多,其中出自列国、汉史、三国演义、唐宋史演义剧目占大部分。此外,有一些神话戏和民间小戏,如《八仙过海》、《太白登仙》、《大补缸》等。
南剑戏角色行当分正生、小生、老生、正旦、小旦、老旦、大花、二花、小丑等,素有“九角头”之称。唱腔曲调主要有二簧、西皮,还有〔松阳调〕、〔二缓〕、〔青板〕、〔意和调〕等。伴奏乐器以京胡为主,还有三弦、月琴、梆胡、笛子、唢呐;打击乐有低音平面锣、镗锣、鼓、钹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唱腔及伴奏乐器的不同,南剑戏又分为“大腔”与“小腔”二派。
责编:王超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