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八闽史话—历史概况 > 正文
建文帝出亡宁德之谜揭秘三:建文帝与“郑义门”
http://wmf.fjsen.com 2009-09-15 11:18   来源:宁德网    我来说两句

  藏身枯井 建文帝躲过一劫

  经考证,建文帝一行大约在公元1402年入冬后到达浦江县郑宅镇郑义门郑洽家的。

  那么,建文帝在这个孝义之家能呆多久呢?目前有不同的观点:一说小住,一说有七月。

  郑和后人郑自海、郑宽涛先生的观点是,建文帝一行“在浦江藏匿七月有余。”而闽东研究小组则认为不可能呆如此长时间,应是次年正月或二月离开郑宅到兰溪县皇回寺。

  明史专家马渭源认为,建文帝出亡浙江,小住郑义门是可以的,但久留绝不能。他认为,正因为郑家与大明皇家正统嫡系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作为大明皇家重要一分子的朱棣岂能不知?即使如此,他身边的人难道就不会将这些事告诉他?所以,在建文帝出亡不久,一支由朱棣派出的搜查队就到了浦江。《明史》上的记载是,朱棣“靖难”成功以后,有人告发说,建文帝藏在了郑家,朱棣就立即派人前往郑义门搜查。

  对于这件事,文人笔记《明朝小史》中的记载更具戏剧性。就在官兵到达这里的前三天,建文帝送给郑家的那块“孝友堂”匾额突然从房梁上掉下,郑家人将它给撤了,也因此获得了平安。

  而据相关资料记载,当年八月至十二月,郑洽将建文帝安顿于金竹岭下、冷水塘边一幢普通民房住下。其余从亡众臣则被安置于五里开外一处民房居住,便于暗中保护建文帝。

  对于建文帝藏匿郑义门,研究小组查到如下证据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论据一,清光绪版《浦江县志》载:“建文四年,靖难兵入帝出,亡从者二十二人,郑洽与焉。尝至义门,之同行迹者随至。帝匿得脱……”论据二,清光绪版《兰溪县志》载:“皇回圣迹,肇自前明惠帝,遁荒隐踪于斯。”论据三,清道光版《希忠录》载:“末几,为里人告首,全家几累。公(指郑洽)匿帝枯井中得脱。旋随驾远遁,杳不知所终。”论据四,浦江县郑义门系朱元璋钦赐“江南第一家”,又是二十二名亡臣之一的郑洽的家,既方便又可靠。

  而马渭源教授的考证也认为,建文帝在郑义门隐跸时,曾遭乡人陈忠举报,郑宅因而遭3000多名御林军和锦衣卫搜查,建文帝被藏于结满蜘蛛网的枯井内,躲过一劫。

  问计温州 建文帝最后由温入闽

  建文帝是如何离开郑义门,又为何要往温州青田方向进发,最后是如何入闽的?对此,研究小组继续展开调查。

  研究小组经考证认为,建文帝一行离开浙西浦江后,是继续往南找刘伯温后人刘琏去了。这个人就在温州的青田县。因此,研究小组描绘出来的路线应是:经金华、丽水,水陆兼程,到达浙南的青田县。

  研究小组的证据有:一,查继佐著《罪惟录·建文逸纪》载:“(建文帝一行)由温州入闽”。很显然,建文帝一行是为了到温州附近的青田县找刘伯温的儿子刘琏问计而来的。因为刘伯温在《帝师问答歌》(即“烧饼歌”)中曾预言建文四年“燕子飞入城”,暗示要发生“靖难事变”。二,《罪惟录·建文逸纪》又载:“建文帝携一子至浦江郑氏家,后又纳一妾,生四子……走住福州雪峰寺。”既然建文帝有到过福建,到过温州青田也在情理之中。三,明代朱国桢著《皇明逊国臣传》载的关于玉山樵者王艮写的诗歌“艰难七年走闽越”句,而王艮是二十二名失散亡臣之一。四,孟森著《建文逊国事考》一书中提到“刘基之秘箧,程济之幻术”一事,他虽予以质疑,但说明刘伯温留有秘箧指点建文帝逃亡方向的传闻是的确存在的。五,蕉城区郭炜先生所写《观帝王陵之“浅析建文帝陵刘基造”》一文中提到“于是,才有了建文帝一行有经过浙江青田的记载”。

  研究小组认为,建文帝一行离开青田后,按刘琏的指点,经温州,取水路从欧江出温州湾,沿海岸线南下,从三都澳进入宁德县(今蕉城区)地界。

  对此,马渭源教授分析,大明西北是朱棣的“双重亲家”宋晟的势力范围,西南又是朱棣的亲家沐英家的天下。湖湘地区呢?朱棣后来在武当山一带大搞土木工程,到处都是朱棣的“走狗”,南京周围的江南地区,则距京畿太近,危险性极大,上江西,那可是建文帝老师黄子澄的家乡,但也是目标太明显,危险性极大,因此,只有福建一条路,才是保命之策。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