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调浙西 又现4条新证
为了彻底弄清建文帝一行所奔赴的第三站———浙江浦江郑义门,以及最终逃往何处?即逃离浙西后逃向何处?研究小组成员一行于2008年8月的一天赴浙西展开外调。
研究小组一行7人,专车拜访了浙江浦江县郑宅镇郑义门郑氏研究会以及与此有关的兰溪市皇回山皇回寺。功夫不负苦心人,研究小组终于在这两地发现了新的证据与线索,为断定建文帝出逃浙西浦江郑义门提供了新的证据。
第一证据是清代修的《浦江县市》、《兰溪县志》均有记载建文帝在浦江县郑义门及兰溪市皇回寺隐跸;第二个证据是皇回寺的清代碑刻亦有记载建文帝在皇回寺隐跸;第三个证据是浦江县郑义门《郑氏宗谱》有记载建文帝在郑义门隐跸详情;第四个证据是,郑义门郑氏宗祠(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始建有“老佛社”,皇回寺内亦建有“老佛堂”供后人祭拜。
此外,还有许多辅助证据也证明了建文帝曾临此地:号称“江南第一家”的郑氏家庭教师宋濂,即是朱元璋的四大谋臣之一,郑氏宗祠内至今仍留存有600年前宋濂亲手栽种的10株古柏;朱元璋曾为郑氏宗祠题写过“江南第一家”匾额;建文帝曾亲手为郑氏宗祠题写过“孝友堂”匾额。
可惜的是,这些匾额原物已毁于“文革”之时。还有,郑氏第二十六代孙郑洽就是伴随建文帝出逃的22名近臣之一,建文帝会到郑义门与皇回寺,实与此人有关。郑洽终身追随建文帝,矢志不移,最后客死他乡,不知所终。
郑和后代郑自海、郑宽涛用了近十年时间,也将目光对准浙西。在那里不仅发现建文井、老佛社、建文靴等一批建文帝遗址、遗物及传说,还发现高大的建文帝塑像和神位。他们还认为,建文帝在浦江藏匿七月有余。而在浦江邻县兰溪,皇回禅院有碑,……碑略云:“皇回圣迹,肇自前明惠帝,遁荒隐踪于斯……”。
朱元璋钦定 郑义门“江南第一家”在古代,浙江浦江郑义门确非等闲之处。其与大明皇家正统嫡系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
据史料记载,浙江浦江郑氏家族是一个有着300来年历史的江南望族。郑氏曾15世同居共食,故有“郑义门”之称。明洪武初年,郑氏家族的家长郑濂在大明帝国的京师南京供职。不久,灾难降临了。“胡惟庸谋反案”牵涉到郑濂,此罪在好杀成性的朱元璋面前,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是郑氏兄弟与众不同,当官差上门捕人时,郑濂6兄弟争先恐后承当“罪名”。消息传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感慨“像郑氏这样的家族里怎会出乱臣贼子?”于是下令,宽宥了郑氏兄弟,并将这次“争罪”中最舍身忘义的郑氏小弟郑湜请来担任左参议。据说,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为了表彰郑氏家族的“忠孝仁义”,还特地赠予“江南第一家”之匾,该匾后来就一直被挂在郑氏宗祠里。
对于郑氏家族的忠勇,朱元璋在培养自己皇储的时候,他就从“郑义门”中挑选东宫属官。这期间,郑濂的弟弟郑济、郑忻纷纷被提拨重用。
从这些官修的《明史》来看,既然郑济出任过朱允炆的东宫属官,那么由此可以说建文帝朱允炆跟浙江浦江的郑氏家族之间还真是有非同一般的关系。其实,本来已是明皇朝接班人的太子朱标也与郑家有一定的关系。原因是朱标的老师宋濂早先居住在金华潜溪,因仰慕郑氏家族“九世同居”的“孝义家风”而迁徙到距“郑氏宗祠”约一公里的青萝山麓,直到1360年被朱元璋请到南京出仕为止。
正因如此,朱标儿子朱允炆上台后没多久,就表现出对郑氏的亲近,他曾大力旌表郑氏家族,当时的郑氏家长郑渶还专门到南京去朝谢建文帝。建文帝亲笔御书“孝义家”并赐予郑氏,后被郑氏家族收藏。
责任编辑: |
- 2009-09-09建文帝出亡宁德之谜揭秘二:《罪惟录》揭开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