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这样的疑惑,笔者出席了第二天宁德市举行的“建文帝研讨会”,当我在发言中刚刚说出自己的疑问时,一位与会者认真地介绍道:“马老师,我就是上金贝山脚下的六都村人,自小在那儿长大,对当地情况再熟悉不过了。那古墓前不仅有溪涧,叫金水河,而且其上面还曾有一条桥,叫金水桥,前些年山洪大爆发将它冲毁了。”
真是个喜出望外的好信息,金水河、金水桥、古墓建筑中的龙刻构件、怪异的墓制、宏大的规模,加上冒着犯下“大不敬”重罪的风险而不署建造年代,……所有这一系列的“元素”似乎都在告诉笔者:金贝寺古墓极有可能与皇帝有关。
参照考古专家先前实地勘察所作出的该墓为元末明初的僧人墓之初步结论,笔者回宁后几上明孝陵考察,将明孝陵的建筑构件照片与金贝寺的古墓建筑构件照片进行比对,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的相似;图中的明孝陵方城底座的云纹与金贝寺古墓塔的底座有着极大的相似;图中明孝陵方城下部的菱形图案与金贝寺古墓塔的花纹菱形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图中明孝陵享殿遗址上的左视角度下的龙刻石件与金贝寺左视角度下祭祀外间龙刻石件有着极大的相像;图中明孝陵享殿遗址上的右视角度下的龙刻石件与金贝寺右视角度下的祭祀外间龙刻石件有着极大的相像……
通过比对,我们看到,所有这些考古证据与照片都有一个指向,那就是宁德金贝寺古墓很可能与明朝的皇帝有关。那么究竟明朝哪个皇帝的最终下落没有落实?只有建文帝了。
建文帝为什么要出亡福建宁德?
第一,从朱元璋到朱允炆,大明皇家在闽浙地区有着很好的人脉关系与深厚的情感基础,但浙江尤其是浦江太显眼,而出亡福建特别是宁德更合适。
如此看来,建文帝出亡浙江,小住郑义门是可能的,但久留绝不能。那么建文帝能上哪儿?前述,大明西北是朱棣的“双重亲家”宋晟的势力范围;西南又是朱棣的亲家沐英家的天下;湖湘地区呢?朱棣后来在武当山一带大搞土木工程建设,到处都是朱棣的“走狗”;南京周围的江南地区?距离京畿太近,危险性极大;上江西,那可是建文帝老师黄子澄的家乡?但也是目标太明显,危险性也大。只有上福建一带去才最为合适:
首先是建文新政期间或以前的朝廷中枢中许多高官都与福建有着一定的关联。
建文朝工部尚书郑赐就是福建建宁人,“鄭賜,字彥嘉,建寧人。建文朝吏部尚书张紞的知己张祖也是福建人。建文朝监察御史林英原籍为福建宁德古田县人。更有与朱元璋、朱标和朱允炆祖孙三代都有着非同一般关系的浙江浦江郑家之子郑湜曾经还当过福建参议。
有这么多与福建有着一定关系的高官或要员出现在建文政治的舞台上,想必建文帝对福建的情况还是比较熟悉的。更有一个长期以来被许多研究者所忽视的历史事实,那就是建文帝在福建社会中下层有着一定影响与基础。
跨越四个年头的“靖难”战争最终以建文帝失利而告终,漳州官学校长陈思贤率领他的学生誓死不降朱棣,上演了集体就义的悲壮一幕,由此也说明建文帝在福建有着相当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影响。这里顺便再说一下,若朱棣上台后发布的诏谕内容属实(即说建文帝派人上闽浙选美女),那么福建地区许多人家就是朱允炆的丈人家了。这样说来,建文帝出亡福建就有着更加宽泛的社会关系了。
再有一个福建宁德民间提供了一个较有价值的信息,当地百姓口头相传:当年建文帝出亡到福建宁德是与他的老师周斌有关。明代文人黄仲昭在《八闽通志》这样记述周斌:“周斌字质夫,宁德人。洪武中领乡荐,授建宁府学教授。时兵革甫息,斌修废起弊,严立教条,作新士习。郡县长贰非公事弗造其室,与之语曰皆政教大端,弗及私事。十五年,云南平,撰贺表称旨,有金币之赐。秩满,召至便殿,承顾问,以质直见重。明年拜中都国子监肆业,约度明信,诸生悦服。又明年,召还,升齐王府左长史,辅翼开陈,一以正道。丁内忧,以病卒。”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