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村跨越600年的认亲
在郑岐村,村民郑成意说他们村郑氏宗谱叫《白麟谱》,但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场大火中烧毁了。今年浙江浦江县郑义门的郑氏宗亲会会长来到郑岐村后,他们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族谱叫白麟谱。原来是因为在郑义门的郑氏宗祠门前有条溪叫白麟溪,进门后,右侧有一
石碑,有元朝丞相脱脱所书“白麟溪”三字。
另外,郑岐村村民喝酒划拳,说到九这个数字时,会说“九世同居”,但“九世同居”酒令是怎么来的呢?浙江郑义门也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浙江郑氏家族多次被朝廷旌表为 “郑义门”、“孝义家”、“九世同居”。
在浙江与建文帝传说息息相关的郑义门,曾在建文帝朝当过翰林待诏的郑洽,后来随着建文帝出逃下落不明,郑义门寻了几百年不见踪迹。
“浙江的宗亲说,我们90%以上是他们八世祖郑洽的后代,因为族谱丢失,有人提议可以搞DNA鉴定,来测定郑岐村郑姓村民和郑义门郑洽后代之间的关系。”郑成意说,这个提议两个村都同意,但具体什么时候实施,还要等时机成熟。
建文帝出逃随从22人
宁德市建文帝下落研究小组组长王道亨说,他们收集的明人谈迁《国榷》、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都有相通记载,1402年当朱棣的燕兵攻破南京的金川门时,建文帝从鬼门遁去,跟随在旁的有22个大臣,是刑部侍郎金焦、刑部郎中梁田玉、监察御史叶希贤、翰林待诏郑洽等,他们逃出皇宫后到南京城光华门外神乐观,一起商议了下一步的去向。
“接下来,他们一行人很可能是去了浙江郑义门,郑义门因为孝义被朱元璋亲封江南第一家,他们到这里来躲藏是可能的。”王道亨说,在明人吕毖《明朝小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在1403年年初有一个叫陈忠的人向朝廷告发建文帝藏在郑义门,明成祖“遣使廉之”,到郑义门搜查却只看到了经书和史书,明成祖大怒,将陈忠以诬告罪名处斩了。
另外王道亨还提供了一首浙江郑义门第九世郑机(郑机是郑洽的下一代)的诗,并认为这首诗可以证明,郑洽后来是和建文帝一同离开郑义门的。这首诗收录在郑机写的《希忠录》中,是为郑洽入祀乡贤祠所写,全文如下:孝义初缘御笔亲,今将移孝作忠臣,蛮烟蜑雨同艰苦,长使君王恋此人。
“第一句是说郑义门的孝义是得到朱元璋亲封的,后面三句就是说郑洽不能尽孝只能跟随建文帝尽忠,并一起逃往南方过着艰苦日子。”王道亨说,跟随建文帝到宁德的从亡大臣,后来有些失散了,现在能确定郑洽跟来了,另外还有一位国子监生。
在上金贝村附近,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明永乐朝的古墓,通过对墓志的解读,古墓主人叫林绍斋,是明初的一位国子监生,埋葬年代是永乐十二年,也就是1414年。
“我们查阅了七都林姓家谱以及周边的林姓支谱,均未发现有叫林绍斋的国子监生,很显然,这是一个外籍人,跟着建文帝来后,死在这边,并埋葬在金邶寺的山场里。”王道亨说。
郑洽其人
明浙江浦江人。洪武朝翰林待诏。宋廉学生。为建文帝二十二名亡臣之一。后半生追随建文帝逃亡,下落不明。
据明人史仲彬《致身录》载:明建文帝朱允炆逊国出亡,以浦江郑义门孝义传家,随翰林待诏郑洽隐居于郑义门(今郑宅镇)之万松岭,曾匿身井中以躲避永乐缉骑的搜捕。此井后称“建文井”。万松岭后建为神龛,供奉建文帝遗靴,称“老佛社”。(《浦江县志》p568)(记者 郭亮/文 李剑准/图)
责编:王超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