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
打仗间隙
还掏出书来看
1925年9月,被誉为小莫斯科的安徽定远县藕塘镇,张荣杰出生了。读小学时,他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名小学校长。可是没等读完小学五年级,他就参加红军儿童团,15岁便参了军,从此走上了革命
道路。
张荣杰老先生的书房里,挂满了他生前的书法作品。张奶奶说,其中一幅字,其实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不与妖桃争艳,岂随俗柳称妍。”
在张奶奶的叙述中,张荣杰低调的背后,藏着他一生的执著。
只读过小学五年的书,没上过学习班,可张荣杰老先生却走上了文学创作这条路——这条路,用执著与坚持铺就。
张奶奶说,在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里,张荣杰总是把书揣在棉袄里,学习用具放进包里,无论环境有多危险,他总是随身带着,寸步不离身,“仗打得激烈,但他只要一得空,还是掏出书来就看。”
当时,张荣杰就记下了十几万字的笔记,随身携带。可惜的是,后来包却丢了——渡江战役期间,部队在皖南到浙西途中突遇山洪暴发,在经过一条狭窄的河道时,张荣杰不慎落水。人虽被救起,背包却被激流冲走了。
多年后,张荣杰每次跟老伴提起这件事,都显得无比惆怅:“笔记就这么被冲走了。可惜啊。”
1983年,张荣杰离休后,每天傍晚,都会坐到窗边的圆桌前开始写作,18年如一日——尽管战争时遗失一部分书稿,但后来写下的书稿和资料,还是将墙角的柜子装得满满的。张奶奶说,这还只是张荣杰全部书稿中小小的一部分。
他的执著与坚持,得到了战友的高度评价:才思敏捷,行文严谨。
在一张布制的破旧工作证明里,“藏”着一个仍然金灿灿的钢笔尖。张奶奶轻轻摩挲着说:“这是他生前最珍爱的东西。”他真正用笔,用文字,书写了自己的一生。
“踏遍青山人未老,位卑未敢忘忧国”——张荣杰老先生曾于2001年10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出口成章。张奶奶说,他一辈子,都是这样过的。
在张奶奶的回忆里,那时张荣杰还躺在病床上。在报纸刊出之后,张荣杰一直将这张厦门日报,小心翼翼地放在枕头底下,不时拿出来看看,直到离开人世。 (记者 陈炜明 郭筱淳 邵凌丰)
责编:王超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