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红色记忆—红色事件 > 正文
红军过莘口
http://wmf.fjsen.com 2009-08-28 16:56   来源: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红军曾经过三元莘口。那年我10岁。

  红军战士在屋檐下睡

  1934年3月,红军向明溪方向转移,3月21日夜9时许,先头部队到了莘口。

  当时,莘口青壮年大部分跑到山上或乡下亲戚临时躲避,街上漆黑一片,空无一人,留在家里的老幼妇女,都紧闭门窗。红军先头部队首长感到,要先找一户人家做突破口,同时解决先头部队吃饭问题。他叫向导扣开桥头街小店面的门,这屋里住的正是赖希古的母亲,红军请求她生火做饭,赖希古的母亲将信将疑应允了。红军拾了柴片,倒出自己行军米袋子里的米和地瓜干,煮好了后,还先盛给赖希古的母亲和她的小孙子吃,才叫战士吃。吃完饭后,洗刷完锅盆,红军还留下两枚铜板答谢赖希古的母亲。为了不惊扰百姓,红军战士们当晚在小街巷两旁的屋檐下,悄悄和衣而睡了。贴标语发动群众打土豪

  第二天早晨,红军先头部队在民主亭集合,部署做群众工作。一部分战士到各家各户,帮助群众劈柴挑水,冲洗猪圈,疏通阴沟;一部分战士写标语,四处张贴;一部分战士和群众拉家常、询问渡过沙溪河的办法。当时河上没有桥,靠小小渡船,要渡过红军大部队,相当困难。

  做宣传的战士找到莘口开“写联店”的青年邓友尚和小学教师等3人,在写联店用毛笔写了三四十张(色纸)的标语,分头贴在莘口桥头街、大街、城底、城边、阁巷。红军战士还亲自动手,用石灰水分别在阁巷和下城黑砖墙上写了两条标语———阁巷那条标语,因为时间久了,墙塌坏,推倒重建,现在看不到了;下城那条标语内容是“活捉蒋介石”,标语现在还在,就写在邓良贵(孝跃)房屋的小门边,靠厨房的黑砖墙上。

  3月22日下午,红军战士和部分贫苦群众,查抄了土豪吕某的家产,打开谷仓,将粮食分给莘口贫苦百姓。群众拆门板帮助红军架浮桥

  红军做的好事,莘口百姓看在眼里,人们打消了疑虑,上山躲的青壮年纷纷回家。百姓还就如何帮助红军渡河出谋划策。一位放木排的群众建议,用堆在河边的待运木头临时架一座浮桥,立刻被采纳。红军一面带头搭浮桥,一面发动莘口群众前来帮忙。红军一呼百应。夜里,莘口沙溪河两岸,人头攒动。莘口群众有的挑灯编制大篾索,有的拆下门板,搬到河边,有的忙搬运木头,有的跳进水寒刺骨的溪里绑木排,有的骑在木头上,挥动斧头使劲钉铆竹钉,将木头钉成排,木排接成桥,用大篾索固定在沙溪河两岸。一夜之间,一座飞跨沙溪河的浮桥架成了。

  3月23日凌晨,后续红军大部队赶到莘口,仅半天就渡过浮桥,甩开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向明溪方向转移。

  毛泽东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提出红军三大任务:打仗、筹款和做群众工作。红军到莘口,做群众工作,播下了革命种子。解放战争时期,莘口和平起义,顺利解放。 (邓友锒)

  编辑补白:

  根据资料,1934年3月23日至3月26日,红七军团在明溪、将乐交界的铜、铁岭截击敌第十师。此前经莘口到明溪的估计为红七军团。

责编:王超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