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红色记忆—红色事件 > 正文
95岁老人黄麟标追忆沙县攻城之战
http://wmf.fjsen.com 2009-08-21 10:14   来源: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黄麟标老人在展示当年为红军砻米用的工具

  “红军向东行,积极进攻沙县城。沙县有个卢兴邦,两团残兵守孤城。蒋介石派了一师人,增援沙县城。去到东路呀,都被我们消灭得干干净……”

  一聊起75年前红军攻打沙县的情景,黄麟标就情不自禁地唱起这首时至今日还在沙县流传的红军打沙县的军歌。

  故事藏了75年

  今年95岁的黄麟标是沙县凤岗街道西郊村村民,尽管年事已高,听力衰退,走路需要一根拐杖支撑,但精神很好,眼不老花,中气充沛,记忆依然清晰。

  “趁着我还在,我想把我了解的历史都留下来。”于是,老人娓娓向我们道出了心中的秘密———当年他曾为红军砻米送饭。

  “贫苦人的队伍,大家帮”

  黄麟标出身贫寒,5岁丧母,10岁丧父,跟着两个出嫁的姐姐过了几年。红军到来那年,他20岁,独自住在西郊村,一边帮助别人放鸭子,一边种点番薯糊口。

  1934年1月,东方军进军沙县。

  黄麟标清楚地记得,红军进驻西郊村是在1934年1月8日。军队从富口方向出来,由西郊村的大小岭小路下山,排着长队,接踵而至,一个个穿着黄色的军服,戴着军帽,帽舌很长,背着包袱,扛着枪。

  由于西郊村距离沙县县城5个多里路,和红军重要的活动区相接,所以就成了红军理想的落脚点。当天,整个西郊主村,还有峡子、岩头、山平峡、横坑等自然村,都驻满了红军,总部设在村外的杨梅庵。

  红军进村后,战士们看到黄麟标在用石磨砻米,就请求他帮助砻米。“他们是贫苦人的队伍,对老乡们好着呢!我们都想办法帮助他们。”于是,黄麟标叫上村里的两个年轻人,一起来帮忙。谷子是红军从百姓家里买来或老乡们自发送来的,他们三个人一天为红军砻两担米,每担130斤。

  冒着弹雨,送饭到火线

  1934年1月10日,红军主力移师至县城西侧,开始围攻沙县县城,战士们的口粮,需从城郊送上火线。黄麟标自告奋勇提出为战场上的红军送饭。“红军在大北门(今西山市场)攻城,饭就送到那里,一天送两次,中午一趟,晚上一趟,直到15天后攻破沙县县城。米饭装在一只箩筐里,另一只箩筐放碗筷和菜。饭是只用去掉谷皮的糙米做的,菜是芥菜煮汤,没一点油星,共有百来斤重。送一次,来回得两个小时。“他们怕我路上碰到危险,一个红军跟着来保护我。”黄麟标说。

  攻城,白天小攻,枪声稀疏。到了下午四点左右,就开始大攻,枪声稠密。快天亮时,就猛攻,震天轰响。“当时没有公路,我们就抄小路过去,战斗打得很激烈,城墙上的敌军看到人影就开枪射击,子弹在头顶上啾啾地飞过……”黄麟标说,有一次送饭,他能看到子弹呼啸着在他们的脚下溅起尘土,多亏红军战士弯腰把他拉进旁边的一个旧坟洞里躲起来。“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后怕。”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