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两代后人修涧道
湖头李氏宗亲理事会对石碑进行了修复和整理,确认该石碑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其碑文为“安溪李氏修复祖祠涧道记”。
根据碑文记载,李玉成讲述了当年修复涧道的一些情况。李氏祖祠地处湖市(湖头)两条溪涧之间。清乾隆年间,雨水不断,涧水暴涨,漫过堤岸,涧道的洪水直冲到了大河里,背离了故道。1768年,李光地的曾孙李郁斋侍郎由于父亲过世,回归故里,与族亲商议修复涧道。不久,他因赶回京城,这件事就搁下来了。到了清朝嘉庆初年,李郁斋的儿子李维沛与族亲总算把涧道给修好了。三年后,洪水再次冲决堤岸。
李维沛的弟弟李维迪决定重修涧道,历经几年筹集资金。这次,李维迪亲自督察,秋季动工,到第二年(1812年)夏天终于竣工。此后,当地天旱溪水不干涸,洪涝时两岸不受灾。
1815年,李氏族人请陈寿祺撰写碑文,记录了整修经过,并将石碑立于两条涧道交汇处。陈寿祺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人,在嘉庆四年(1797年)考中进士,后来到泉州主持清源书院。他与李维迪的族亲李志正同一年考上生员,于是应李氏族亲请托,写了修复李氏祖祠涧道记。
捐款相当
私塾老师250年工钱
石碑背面还记载,湖头李氏20多房的宗亲出钱出力,最多捐款白银达3000元。可不要小看这笔银款。据说,当时一个私塾老师每月工钱才白银一元,要干250年才能赚到3000银元。此外,李氏宗亲家家户户免费出工。
陈寿祺撰文说,这一工程,虽只是李氏家族的事,但却保护了当地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李维迪肩负起父兄未竟的事业,勉励族亲崇尚义举,使子孙得以安居乐业,因而不能不铭记在石上,并警示告知后代子孙要以此为榜样。
近日,泉州学研究所所长林少川到湖头,对石碑进行了研究。在他看来,这块碑文反映了当时安溪湖头的社会关系、民风民俗等,具有一定的价值。通过考证,他发现,当年的湖头李氏很讲究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按照地势、水流因势利导修复涧道,由此,李氏祖祠,这个拥有上百间屋子的具有闽南特色的古民居溪涧环绕,可谓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值得现代人借鉴。(记者 刘波 实习生 李阿小 文/图)
责编:王超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