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镛在测量骨骸罐
作为宋代全国23个重点银矿之一,闽侯良地银矿遗址藏匿在闽侯深山老林,由于山势险峻,就连当地村民都很少造访。日前,闽侯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良地银矿遗址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察,找出了矿工的生活区,更宝贵的是,工作人员找到了宋代矿工的骨骸罐。“找到了骨骸罐,可以与史料上的记载相佐证,证明良地银矿是当年重要的银矿。”福建省博物院原副院长王振镛告诉记者。
山寨发现完整东门
良地银矿遗址位于闽侯县廷坪乡汶合村良地自然村,根据《闽侯县志》记载,该遗址面积约1平方公里,1989年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村民都叫遗址所在地为银山。
听说闽侯县博物馆工作人员要到山上考察,不少村民都主动带路。“上面路很险,村民们很少上去。”村民陈荣爱说,虽然遗址近在咫尺,但是村民一般不上山。
银山山势险峻,由于很少人上山,原来的山路已经湮没。“在半山腰有个古堡,小时候我们上山时见过,后来去的人少了,路也难走了。”带路的村民陈荣明说。
古堡位于银山半山腰,海拔约920米。这是山里难得的一块平地,在平地的西侧有一石门,由于年久失修,所以门楣已经坍塌,对这处石门,以前上过山的村民都很熟悉。可是,距离石门东侧100多米处还有另一个石门,由于杂草丛生,树林茂密,只有陈荣明等少数几个村民知道。
花了半个多小时,3个村民用柴刀劈开了一条路,一个完整的石门展现在眼前,王振镛如获至宝。这是一个保存完整的石门,就连石门的栓洞都保存完整。根据现场测量结果,该石门高2米多,宽1米多,门槛全是用青石砌成。石门一侧是天然巨石,而另外一侧用块石砌成寨墙,形成一道百米长的寨墙。
王振镛告诉记者,石寨的东门和西门确定了,现在遗址的矿工生活区就已经确定。生活区方圆四五百米,用寨墙围起来,形成一道屏障,“因为银矿毕竟是重要的地方,这道屏障可以防止矿工逃跑,也可以防止外敌入侵。”
矿区发现青花瓷
在矿工生活区的南侧,几块巨石相互遮掩,形成一个天然石洞,工作人员在这里发现许多器物。
闽侯县博物馆馆长曾江在泥土表层发现了宝贝,一片蓝白相间的青花瓷,他赶紧拿出刷子,将上面的泥土扫掉,碗底出现了“永乐年制”4个字,“虽然可能不是永乐年间的东西,但是可以确定这是明代的东西,这件东西非常宝贵。”王振镛说。据他分析,这件器物可以证明良地银矿虽然在宋代开始,但明代它也是重要的生产矿区。
此外,工作人员还发现了青花压手杯的碎片,这可能是茶盏的碎片,另外一个陶片上还有擂纹。“这个陶片上有擂纹,古人一般用来擂茶、研磨药材,这不是一般矿工使用的。”王振镛介绍说。据他分析,遗址肯定设有管理机构,这些细瓷器具是管理人员使用的。
遗址上现存有许多矿洞,当地村民都说山上有50多个洞,大洞就有36个。蝙蝠洞海拔1000多米,这里洞洞相连,有10多个洞,连绵过去有一两公里长。曾江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矿洞,因为采矿是有一条矿脉的,所以这些矿洞呈“一”字形排列。宋代赵彦卫的《云麓漫钞》曾记载了采银矿实情:“取银之法,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随脉凿穴而入,甫容人身,深至数十丈,烛光自照。所取银矿皆碎石,用臼捣碎,再上磨,以绢罗细。然后以水淘,黄者即石,弃去;黑者乃银,用面糊团入铅,锻为大片,即入官库。候两三日,再煎成碎银,每五十三两为一包。”
据王振镛介绍,古人采矿可能用火烧,然后用水冷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来开挖。但是他观察矿洞后,发现这些矿洞截面基本没有人工凿过的痕迹,所以他提出这些矿洞可能使用了黑火药,“古人可能就是用硝等东西来开采,因为宋代后中国就掌握了火药技术。”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