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四海拾遗—华夏文明 > 正文
跟着“泥人张”学手艺
http://wmf.fjsen.com 2009-08-07 10:25   来源:    我来说两句

  溯源

  出发前,我又上网查了资料,说起泥人张的来历,还有更多故事,这张明山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溯古斋。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抟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俱动。”(据《天津县志》记载)

  1915年,张明山创作的《编织女工》彩塑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张玉亭(第二代传人,1863-1954)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后经张玉亭、张景福、张景禧、张景祜、张铭等四代人的传承,泥人张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郭沫若曾题词:“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满天下。”徐悲鸿曾赞誉:“信乎写实之杰作也。其观察之精到,与其作法之敏妙,足以颉颃今日世界最大塑师!”如今,日本仍有泥人张博物馆。台湾蒋纬国先生曾专程派人到天津寻访正宗泥人张作品。

  体验

  胃口吊得够高了吧,再看本报记者和当代泥人张如何“亲密接触”。

  盛夏,天津,古文化街上旌旗招展,店幌飞扬,我转过一条小巷(后来我才知道,这条小巷叫通庆里,聚集着天津市规模最大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群),扣响了一扇朱漆大门,门上蓝底金字写着“泥人张美术馆”。

  来迎接我的是两位年轻人,一位身材高大,身着唐装,眉宇间透着英俊和忠厚,见面先致歉,因为让我等了一会儿,他就是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同来的是他的夫人,也姓张,具有旧世大家的礼貌修养。

  这是一座青砖院落,一东一西两座小楼,院子里种着些茶花、兰花、芭蕉,还有一座大鱼缸(曾用来和泥)。

  张宇先带我参观美术馆,算是拜师学艺的前奏。那一个个可爱的小人儿,别看是泥捏的彩塑,无一不是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并且全都带着一段历史、一段故事。从“三国”、“水浒”、“红楼”中的人物到“八仙过海”、“贵妃出浴”的场景,从“和合二仙”到“金玉满堂”,还有京剧脸谱和表现老天津卫生活场景的“剃头”、“糖炒栗子”、“背媳妇”等等,印象最深的是“钟馗嫁妹”(见第三幅图片),张明山通过二十二名衙役,一下子就将平时观察积累所得的坏人形象,一股脑儿现于面前,被西方人称为“中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

  看完展览,我登上东面的小楼,二层三间房,古色古香,据说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曾在这里翻译《天演论》,这就是泥人张的工作室,未来几天,我就要在这里学手艺。

  第一课:照着石头捏石头

  怎么学?学什么?张宇给我拿来一大块泥,裹着塑料布,又给我拿来一块石头,让我照着石头捏石头。有工具吗?张宇打开一个精致的小木匣,里面有不同材料(竹、象牙、塑料、木等)做成的大小不一的“压子”,像个放大的扁平“牙签”,捏泥人时起压制等辅助作用。

  我俩隔着宽大的书案对面坐着,边捏边聊:

  “这泥有什么讲究吗?”

  “必须是天津郊外几米以下的胶泥,有专门的农户提供。”

  “为什么要从捏石头开始?”

  “别小看石头,那是缩微的高山大川,有性格、有脾气、有沟壑。”

  经他这么一说,这石头在我眼中便神圣起来,我小心翼翼摆弄、赏玩,那纹理、那曲折便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

  我这方面的知识仅限于小时候摔胶泥,按个玻璃片,攒个相机模型。张宇说,你有这个基础就行,回忆回忆当时怎么捏的。我将真假石头反复比较,悉心揣摩细微差别,上午没完,下午接着干。

  日头偏西,我战战兢兢捧上自己的泥塑作品。我捏的石头如何?张宇端详了一会儿,说出一个字:散。说完,又怕打击我的信心,连忙给我找个台阶:“第一次捏,都是这个毛病,慢慢就好了。”

  艺术界有一句话,叫:“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我的第一课——捏石头,恐怕就是张宇要我从石头这大自然的精灵中汲取养分和灵感。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