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右为本报记者)
张 颖摄
钟馗嫁妹
一件有影响力的手工艺品往往成为自己家乡的标志性符号,成为漂洋过海的海外华侨华人一段温馨的回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林林总总,提起民间艺人,我首先想到的是“泥人张”。因为,我读过冯骥才的民俗散文《泥人张》:“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泥人张后人现在如何传承绝活?有人说,真正的泥人张已经艺绝人亡,究竟如何?我征得总编辑和部门主任的同意,要到泥人张学一个星期的手艺,探个究竟……
盛夏,天津,古文化街上旌旗招展,店幌飞扬,我转过一条小巷,扣响了一扇朱漆大门,门上蓝底金字写着“泥人张美术馆”,来迎接我的是两位年轻人,我的学艺生涯开始了……
传奇
我如何学艺,暂且按下不表,先说个故事。第一代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泥人张创始人,1826-1906),经常到街面上一边瞧各样的人,一边捏各样的人。一次,碰到当地一个叫海张五的泼皮无赖拿他找乐子,当面奚落取笑他,且看泥人张如何回敬?
冯骥才在民俗散文《泥人张》里描写到:“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贱卖海张五。’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冯骥才用单口相声似的津味俏皮话演绎着传奇故事,表明泥人张面对取笑奚落,如何靠着高超的手艺,一言不发,妙招制胜,智斗无赖,维护手艺人的尊严。我以前不知道,小小泥人还有如此传奇,我对泥人张的了解从此开始。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