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如今稀有难寻
当年,富豪“电光刘”为了充分体现自家的气派,用料讲究阔绰。其建筑前后檐下的廊檐石又长又宽,梁柱等结构构件也很硕大,天井里的石勒脚很多都是用整块大青石砌筑的,还有名贵木材如楠木等,使用也很大手笔。
“现在能不能找到这些材料还是未知数呢。”已经从事20多年文物保护工作的陈木霖估计,楠木这样的名贵建材,在修复时肯定会用到。一把楠木椅,现在能卖到天价,大块的楠木不仅昂贵,而且稀有。
原来,根据古迹修复原则,修复材料必须与原建筑的材料一样,不改变原来的形制。他说,之前做水榭戏台的修复,因为要用到一种槽砖,这可跟我们现在的砖大不一样,找了很久,还是层层上报特批后,才专门烧制的。
工匠→手艺精湛的难找
除了材料,手艺精湛的工匠如今也是奇缺。“刘家大院”作为民国时期跨时代的建筑,融合了清末的雕花风格和刚传入福州的西洋风格,具“混搭”手艺的工匠可不好找。
原来,自从民国开始,民间的建筑工艺开始走向衰落,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复古风格的建筑修缮才逐渐蓬勃。这些年来,有些手艺接近失传。比如三坊七巷家家户户都有的彩绘和灰塑,后来因为使用的人少,现在这样的手艺人可不好找了。
据了解,这样的修复,多使用本地的工匠,因为建筑手法一脉相承,才能更好地表现修旧如旧的风格。
施工→得使“空中大挪移”
越是气派显赫的宅院,越讲究整块石料、整根木头的使用,动辄十来米长的圆木,光运进去就颇费周折。
“前一段,修复坊巷内的另一个古建筑,需要运进去一根14米长的木头,因为巷口太窄,横竖都进不去,后来实在没办法,只好搭脚手架,靠一个斜坡,从空中把木头吊进去,动静很大。”陈工感叹,每套古建筑的情况不同,遇到的施工难题也不一样,可以预料,修缮“刘家大院”肯定得用些“古怪”的手法。(记者 艾兰 洪玉英/文 林朝阳/图)
责编:王超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