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正文
执著的民俗文化守望者: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http://wmf.fjsen.com 2009-05-22 15:35   来源:莆田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始兴于宋,盛行于明,如今大放异彩的仙游枫亭元宵游灯先后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这朵盛开在兴化大地上永不凋谢的民俗文化奇葩究竟有着怎样的迷人魅力呢?笔者日前走进千年古邑枫亭镇,近距离接触两位第四代传承人,感受民俗文化的荣光与辉煌,体验坚守民间文化的艰辛与寂寞。

  林春泉:活到老,学到老

  1959年开始学艺的林春泉是菜头灯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今年79岁的林春泉家住兰友街,小学文化,是供销系统的一名退休职工,如今月薪上千元。他自十七八岁时,师承当地老艺人吴可为,学习制作花盆菜头灯技艺。花盆菜头灯是枫亭元宵游灯中一道不可多得的亮丽风景,如今仅有兰友、学士两个社区七八位老人握有这项制作技艺。

  当年,林春泉因兴趣爱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追随吴师傅左右,把玩菜头灯,学习雕刻、制灯技艺。上世纪60年代,枫亭元宵游灯被认为是封建遗物,在“破四旧”之列,菜头灯制作技艺也随之日渐式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8年,林春泉有幸重拾这项手艺。他随师傅吴可为和第五代传承人刘德明等,常常促膝长谈,切磋技艺。

  “把菜头灯技艺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活到老,学到老,教下辈,传下去,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最大心愿。”今天的林春泉一谈起制作经显得亢奋异常。30多年来,一年一度的枫亭元宵游灯中,兰友街的花盆菜头灯总是独领风骚,广受欢迎。

  选料去皮、精雕细刻、水中浸泡、安装制灯……这些制作工序早已深深烙刻在林春泉心上。孔雀开屏、双凤串牡丹等是林春泉最得意的作品。这些作品要用60余块萝卜镶嵌、拼接、组合而成,4个人要花2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没有细心、耐心、专心是做不出来的。每年元宵时节,气温较低,手在水中浸泡冻得厉害,三四个志同道合的艺人伸手在取暖器上烧烤一会儿,又埋头苦干。笔者现场看到,由于意念在心,酝酿良久,成竹在胸,技艺熟练,不到一刻钟的工夫,林春泉和刘德明就分别完成了牡丹花、水鸟的制作雏形。

  “菜头灯代表兰友的光辉形象,是个传统性的文化产物,沿途观众会评头论足,只有抱着一颗虔诚宁静的心,才会乐在其中,从来不计报酬苦也甜蜜。”花盆菜头灯底座形似花盘,铁架围扎,上部不同造型的萝卜灯连缀穿梭,晚间灯火明灭,远观效果最佳。整个灯架长和宽约90公分,高1.8米,菱形状,七八架灯绵延穿行于大街小巷,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每年往往要耗费400斤萝卜原料,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林春泉家里人支持他的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可儿孙们平日也只顾着生计终日奔波苦,根本没空过问,更谈不上学习这项技艺。贴工又赔本,学了没多大好处,没有赚头等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这项技艺如今没人学、没空学的现状。“即使我肯教,哪怕我不计报酬,可没人愿意学怎奈我何?”展望这项技艺的未来,林春泉深表担忧。

  2003年冬至夜,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专程来兰友街拍摄菜头灯制作场景。两天里,记者镜头跟随林春泉完成了选购原料、雕刻成型、制灯游行全过程。2005年11月,仙游枫亭元宵游灯习俗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8年6月,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系列文化大事件,强烈震撼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眼球和心灵,也让林春泉们从中看到了今后传承与发扬民俗文化的信心与希望。

  “老林心灵手巧,完全凭一颗妈祖心,为群众祈平安,才会自娱自乐,从来不讲代价。他把制作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刘德明,刘德明又让年过花甲的弟弟刘德清参与其中,可如今鲜有年青人问津,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兰友老人们盼望政府下一步以成功申遗为契机,加大抢救、保护和传承力度,把这项技艺传给子子孙孙,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物色、培养传承人接班是长远之计,更是当务之急。”枫亭镇文化干事陈宗祺对此忧心忡忡。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