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八闽印象 > 正文
访福鼎白琳翁江提线木偶戏班
http://wmf.fjsen.com 2009-04-27 16:23   来源:宁德网    我来说两句

  木偶演绎百年沧桑

  黄师傅告诉记者,福鼎提线木偶戏从南宋开始,浙南的木偶艺人在闽浙边界一带演出,并逐渐传入福鼎。清末至民国年间,福鼎提线木偶戏曾达到顶峰,据旧福鼎县志记载,在全福鼎曾有大小10余个提线木偶戏班。随后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福鼎木偶戏传承发展历经几起几落。

  1952年,福鼎尚有木偶艺人50多人。1953年后地、县相继举办有木偶参加的文艺会演,各有举办艺人训练班。1955年,福鼎出现第一个由县正式命名的木偶剧团———“福鼎县新新木偶剧团”,1958年改名为“福鼎木偶剧团”。文化大革命中,不少木偶团、戏班由于受到不公正待遇,难以为继,只得自行解散。1979年后木偶戏艺人又开始活跃起来。1981年福鼎前岐公社李光修、钟显左等八人,继承大路村畲族木偶艺人钟大西之业,成立了闽东第一个民族文化站木偶团。该团用畲语、汉语、闽南话多种语言演唱,流动于本区及浙南农村,颇受欢迎。1989年地区调著名的姚仁贵木偶团到宁德参加“爱我闽东艺术周”演出,两天内有万人参观。九十年代初区内尚有木偶艺人50名,但由于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加上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木偶演出活动日趋减少。1968年,黄师傅在翁江拜姚仁贵先生为师学木偶戏,曾演出木偶京剧《红灯记》、《沙家浜》、《威武山》等节目。1970年选入白琳文艺宣传队参加下乡宣传,1977年参加姚仁贵先生组织的木偶剧团,从此走上木偶戏道路。“现在没有什么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不仅因为投入较大收益微薄,还需要足够的恒心和耐性。”言语间,黄师傅颇有些落寞。

  目前,福鼎提线木偶已成为濒危的传统剧种,由于独具地方特色,深受省市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去年8月,福鼎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鼎木偶戏列入遗产项目。去年12月,福鼎木偶戏列入宁德市公布的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同时申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4月1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福鼎木偶戏列入其中。

  新闻链接

  提线木偶又称“线偶”、“嘉礼”或“悬丝傀儡”,起源自东汉,是由偶头、笼腹(木偶的躯干)、四肢、提线和勾牌(提线板,有的地区称码子)组成的。木偶身高约2尺。

  提线木偶的头是用樟木或纹理细密的椴木、柳木雕刻成形的。头内设有机关装置,通过提线控制,使嘴、眼、鼻、舌活动。偶头脖子上粗下尖,与笼腹结合,可随意摆动扭转,做出低头仰脸,左右侧倾等头部动作。

  笼腹分为胸部和臀部两部分,用竹蔑或细竹编制,四肢用麻绳或布条编结,将手与笼腹连接。

  提线木偶的手分为“武手”与“文手”。武手为拳形固定手,拳心中空,便于插放道具,持剑拿刀,舞枪弄棍。文手分“笔手”、“比触手”、“花童手”及“提物手”等式样,通过提线控制手指活动,文手可以在舞台上当场拿放道具,持杯把盏,挥扇撑伞,妙趣横生。木偶的脚分为“赤脚”、“靴脚”和“旦脚”三类。

  提线是黑色或蓝色丝线,上端与勾牌相接,下端与木偶关节固定。传统线长约3尺,目前陕西等地民间提线木偶,依然保留这个传统的长度。

  随着木偶艺术事业的发展,提线木偶戏舞台扩展了演出区域的空间。如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福建泉州木偶剧团,拓宽了舞台的宽度和高度,表演者站在天幕后的高架上(也叫天桥)进行表演,木偶提线加长至6尺以上,使提线木偶飞天遁地、腾空跳跃自如,同时也增加了木偶的操纵难度。

  提线的数量,是根据木偶动作的需要而增减,一般基本提线为16条,分布在木偶头部两条,前胸后背各1条,双手10条,双脚各1条。有的地区基本提线较少,如台湾宜兰的提线木偶,基本提线为12条,分布在双手6条双脚两条,前胸后背各1条,头2条。陕西合阳提线木偶的基本提线只有5条。动作复杂,或有特技表演的提线木偶,其提线数量增至30多条。表演者一手持勾牌,一手用提、勾、拨、挑等技巧操纵表演。

  福鼎的木偶戏班人数一般10人左右,适于农村演出。演出时,台前一至二人操作,连说带唱,后台三、五人分担拉琴、吹奏、打击乐伴奏。唱腔有京调、闽调、畲歌。说白有汉语、畲语、闽南话、浙南腔。操作木偶者还根据剧中人物分别乔装男女老幼角色。腔调、说唱,一身多能。传统剧目有《水浒传》、《西游记》、《陈靖姑》、《目莲救母》、《二十四孝》等二十四本。(潘峻松 文/图)

责编:王超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