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1950)-----
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前是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创建于1918年4月,它是由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倡导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机构,它的建立开创了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的先河。在1949年以前,这所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历经沧桑,在艰难动荡的环境中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解放后,延安鲁艺和国立北平艺专的教师汇合,于1950年4月1日正式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著名画家徐悲鸿担任院长。
从1918年至1998年,中央美术学院与世纪同行,和新中国共命运,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教学与创作的优秀传统和深厚典雅的学术风范,涌现了一大批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名人和著名美术教育家、艺术家。他们是蔡元培、陈师曾、邓以蛰、林风眠、张大千、黄宾虹、齐白石、朱光潜、闻一多、卫天霖等,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徐悲鸿、江丰、吴作人、刘开渠、叶浅予、李可染、蒋兆和、王式廓、罗工柳、董希文、艾中信、李桦、古元、彦涵、黄永玉、滑田友、王临乙、王朝闻等都是蜚声中外的一代名师巨匠,他们的作品以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精湛的艺术、浓郁的时代精神而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为人类文化作出了贡献。
自1950年建院以后,中央美院兼容中西,努力发展民族绘画,建立了一整套严格扎实的艺术教学体系,坚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方向,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美术家,侯一民、詹建俊、靳尚谊、刘勃舒、周思聪、钱绍武等都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著名艺术家。建国以来,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积极参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以《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开国大典》为代表的许多纪念雕塑和革命历史画已成为中国现代美术的经典作品。中央美术学院在历届全国美展和国际性的展览中都获得了许多奖项。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美院在美术教育管理体制、学科结构和学术建设方面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和改革,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增加了设计学科,开展了国际合作办学等对外交流,学院得以全面发展。目前,国家已投资在京城东北望京新区兴建新的中央美术学院,总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的新校址规划已由清华大学建筑专家完成设计,进入前期施工,工程完成后,将成为中国规模最大、设施最为先进的美术学院。
毛泽东写的《矛盾论》发表(1952)-----
1952年4月1日,毛泽东于1937年写的《矛盾论》发表。《矛盾论》是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文章概括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的斗争,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这部著作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宝库的重要贡献。
半坡村遗址博物馆建成开馆(1958)-----
离西安10多里的东郊沪河东岸,有一个背倚北鹿原,面临沪河水,自然环境十分优美的村庄——半坡村。大约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并且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然而,经过几千年沧海桑田的变迁,半坡村被埋进了三四米深的地下。从1954年开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者们经过多次的发掘和整理,才又重现了当年半坡村居民的生活景象。
半坡村遗址的总面积大约有10万多平方米,已经发掘出来的有1万平方米。这是一个氏族公社时期的村落,主要部分是居住区。居住区的东边是制陶的窑场,北面是公共墓地。
在居住区里有46座古代房屋遗迹。它们多系半穴式的,也有地面构筑的,形状分方形和圆形两种。这些残缺不全的古代房屋没有窗户,门都朝南开,每座房子的面积大约有十几、二十平方米,其建筑风格清楚的表明了我国数千年的“人”字形建筑风格和“木骨泥墙”的构筑方式正是从这里发端的。而且,特别令人惊异的是,中国传统的“宫室”形建筑,至少在6000年前就已露端倪了。
原来,半坡原始村落中的一些房屋,在屋前门道上有支撑起来的“雨篷”。在一人高的墙壁上,还有屋顶的出檐,形式恰似后世的堂屋,房子纵深的部分一隔为三,又似后来的“明间”——后室。具有前堂后室的堂屋,在商周时被称为“宫”,象形文字“宫”,就是根据古代半穴式的穹庐房屋创造的。可见,半坡村遗址中的房屋与后世的宫室风格有着密切相承的关系。
在居住区里还发现了许多农业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铲、石镰、骨器、陶器等700多件。另有一些粟(谷子)的朽粒,它有力地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
在制陶的窑场里,出土了大量的陶制品。当时的半坡人就是使用陶器作为生活主要用具的。我们今日使用的茶具和餐具,在半坡遗物中几乎都可觅其雏形。其中有一种叫尖底瓶的汲水用具,状如梭形,小口大肚尖底,腹部有系绳的双耳,颈下饰斜形细绳花纹。汲水时,圆筒状的瓶口便自动下沉,盛满水后用绳将尖底瓶吊出水面,滴水不漏。这说明先人们通过长期实践,对中心原理已经有所发现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半坡人的陶器中还出现了彩陶,造型逼真而又美观,堪称原始美术的杰作,陶钵的口沿上还刻有符号,共有20多种,我国文字学家认为,这些符号可能就是中国原始文字的起源。
半坡村北的公共墓地,是半坡先民的归宿之处,坑位排列得井井有序。部分墓葬有随葬品,大部分是陶制的日常用具。随葬品在女性墓中比较多,这反映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半坡村也由此给我们展示了6000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生动景象。
为了更好的让大家了解这段历史,1958年,新中国在半坡村建立了我国第一座原始社会遗址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并于4月1日正式开馆。如今,它已经成为一座驰名中外的古人类遗址。
![]() |
![]() |
责任编辑:徐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