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八闽史话—民情风俗 > 正文
福安:"太平龙"舞动快乐人生
http://wmf.fjsen.com 2009-02-27 10:21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正月里,演出忙个不停。”2月25日,福安市南湖社区里,舞龙队员们正忙着修补“太平龙”龙身彩布。几天前,他们刚刚为邻近的坂中畲乡群众送去了一场“双龙戏珠”的精彩表演(见图)。

    “一个正月,10多场演出,来邀请我们出演的人很多。”细数着忙碌的正月,南湖社区主任许富春一脸快意。在他的印象中,最“露脸”的还是今年元宵之夜。是夜,半个世纪以来最圆最大的月亮在城区龟湖上洒下一湖的月光。湖畔,人山人海间,南湖舞龙队时而游龙倒海,时而双龙戏珠,技压同台表演的其他街道舞龙队,将热闹的元宵之夜推上了快乐的极点。

    舞龙是南湖人的传统爱好和特长。宋淳祐五年(1245年)福安建县后,在龟湖边建有龙王庙。每逢龙王生辰吉旦先人们都会举行祭典,为乡里祈福。舞龙就此代代相传,距今有700多年历史。

    逢年过节,特别是正月十五元宵、八月中秋等佳节,村中所有青壮年纷纷参加舞龙队。舞龙队穿街走巷,迎花灯、送祝福,家家户户乐此不疲。虽随着历代沿革变迁,但“太平龙”世代相袭,从未间断过。

    新中国成立后,舞龙队伍日益壮大,龙的装饰也更加雄伟威武,舞姿技艺更是由传统雌雄双龙独立飞舞,发展到双龙配合交舞飞腾的新姿。在群众眼里,“太平龙”舞到哪里,就把太平、吉祥和欢乐带到了哪里。

    “只要你想参与,人人都可以是舞龙队员。”许富春说。小至十七八岁,老至年过六旬,队员达七八十人之多。

    63岁的陈石安老人,是目前舞龙队里年龄最大者,已有30多年舞龙历史。不仅如此,他的三个兄弟、两个儿子也悉数披挂上阵。每每表演时,全家人争先恐后,舞得风生水起、虎虎生威。 看着人群中投来如雷的叫好声,这便是他们最大的快乐。

    除了舞龙,“太平龙”的制作和修缮也是队员们一手包办。许富春告诉笔者,南湖“太平龙”龙身直径达40多厘米,比一般地方龙要大出十几厘米。早年制作时,先用竹篾打出一节节的龙身框架,用棉纸捻成的细绳绑扎、连接,之后用一种名为“龙头布”的白色棉布染色后,将龙身框架包裹起来即可。龙身分七节,全长约16米。现在舞龙的制作更为简化,用铁线代替了棉纸绳,用重量更轻的“的确良”布料代替了“龙头布”。

    “但这并不能代表舞龙更为轻松了。”许富春告诉笔者,以龙头为例,宽约80厘米,高约1.3米(不含舞棍),重约六七公斤,可舞起来后,由于风力作用,重量就达20多公斤,若紧跟龙头的那一棒队员不能很好配合,龙头更是重达50多公斤。因此,舞龙头者往往需要体力充沛、耐力好。表演时,舞龙头和龙尾的需3人替换,龙身则每节需两人替换。除此之外,在走家入户表演时,舞龙头还有个讲究。一般是龙头先舞进门,撤出时则是龙尾先退出。若龙头先出,这将意味着坏了福气,此时舞龙头者必将舞一个“回头龙”,让龙尾再退出。

    在2000年宁德市设市庆祝活动的舞龙大赛中,南湖社区的制龙能工巧匠们更是制作了长达108米、龙身40节的百米巨龙,120多名队员参赛力拔头筹,南湖“太平龙”声振闽东。

    世代相袭的“太平龙”,也舞出了和谐、文明的南湖社区。“一有表演,几十号队员齐上场,带动了更多群众旁观欣赏,也减少了赌博、迷信等不文明活动。”在社区主任许富春看来,依托舞龙这个群众喜闻乐见、热心参与的传统文化体育活动,社区居民更加团结,社区管理、建设氛围浓郁热烈。

    以舞龙队为带动,南湖社区采取“社区搭台、居民唱戏”的办法,创建并发展了社区健身队、太极拳队、文艺团队等,各队成员都达20多人。结合重大节日、庆典,广泛开展各种特色文化活动。全年开展活动不少于5次,居民参与率达80%以上,凝聚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共创社区文化。(王志凌)

责编:林芳斌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