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人文福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正文
木偶戏艺人郭尧铸:在困境中前进
http://wmf.fjsen.com 2009-02-18 09:04   来源:福建日报    我来说两句

    久违的鼓乐声在山城寿宁再次响起,“看戏去!”正月期间,寿宁县坑底乡地洋村宣宣木偶剧团在蟾溪社区连续演出6天。

    艰难中复出的寿宁木偶戏,一开演便赢得如潮掌声。这让坚守木偶舞台的郭尧铸、叶忠秀夫妇心中不无感慨。木偶戏又称傀儡戏,而寿宁木偶戏主要是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

    现年46岁的郭尧铸是寿宁县坑底乡地洋村人,13岁便到浙江泰顺县学习木偶戏,20岁开始提线,并创办了地洋村宣宣木偶剧团。当时,整个剧团才5名演员,天性聪颖的他,成了剧团唯一的前台演员,一个人充当生、旦、净、丑多种角色。20多年间,他走遍了福建、浙江、江西的各个城乡。由于木偶剧是一种唱腔古老的剧种,兼有越剧、京剧、欧剧等唱腔,对白则主要是地方嬉皮话,所以演员每到一处都得学习当地方言。如今,最让郭尧铸自豪的是,自己掌握了十多种方言。

    回忆起自己20多年的演艺生涯,郭尧铸感慨万千。他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木偶剧最繁荣的年代,那时木偶戏从业人员特别多,几乎村村都有,百姓也喜欢看,一说哪里来了木偶剧团,远近村落的群众都赶来观看。东家也特别热情,热上一壶陈年老酒、端上一锅好菜,淳朴、热情的招呼让演员们倍感温馨,每逢节庆、求神、祈福,还能得到“红包”。

    作为艺人,风里来,雨里去,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最清楚。1980年的冬天,郭尧铸带着剧团到浙江景宁演木偶剧,那时交通条件差,演员们挑着沉重的担子在山路间走着走着,天下起了大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天又已擦黑,无奈,只能到路边一废弃的砖窑里,找个草堆躲一宿。让他难忘的还是1983年的夏天,宣宣剧团到江西五都演出,由于事先没带盘缠,又没人邀请演出,钱很快花光了,接下来的食宿怎么办,又如何回到家乡?万般无奈之下,他们选择了沿途乞讨,并卖掉所有能卖得掉的衣服、被子、乐器,才回到浦城,找到故交,得以救助,回到寿宁。

    尝遍酸甜苦辣的郭尧铸想到了放弃,另行择业,但对木偶戏的热爱让他最终选择了坚守。郭尧铸说,自己能坚持走下来,特别要感谢他的妻子叶忠秀。自从1985年结婚后,妻子一直跟随他学习木偶戏,并成为一名优秀的前台演员,真正成了“夫唱妇随”。剧团也从原先的5名演员,发展到了7名。

    然而,随着各种娱乐传媒走进寻常百姓家,木偶戏开始被渐渐遗忘,不少艺人不得不弃艺从商,或重拾农活。没有经费,更找不到传承人,木偶戏陷入了举步维艰、难以为继的尴尬境地,郭尧铸的宣宣木偶剧团在风雨飘摇中,成了全县仅存的相对完整的木偶剧团。

    如何让木偶戏再振旗鼓,郭尧铸冥思苦想。几年来,他带领剧团成员挖掘、整理和改编剧本,撰写唱段台词,排演新剧目。缺舞台设备,想方设法租借;缺资金,自行垫付。目前,该剧团拥有偶人50多个,掌握剧本200多册,以优美的越剧唱腔、精湛的技艺,开锣复出,亮相舞台,得到了远近群众的认可。

    但是,剧团的经济效益依然不容乐观,基本处于亏损状态。许多设备无法更新,演员年龄逐年增长。 面对起起落落,是无奈观望,还是起而拯之?郭尧铸并不灰心,他继续在困境中寻求良方……

    相关链接: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用木偶表演来展示故事情节,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木偶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三国时已有偶人进行杂技表演,隋代则开始用偶人表演故事。新中国成立以后,木偶戏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除了演出传统的戏曲节目外,还表演话剧、歌舞剧、连续剧,甚至出演广告等。木偶戏蕴含着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木偶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寿宁木偶戏主要是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两尺。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或舞枪弄棒,或笔走龙蛇,把盏挥扇,妙趣横生;脚分赤、靴、旦3种,勾牌与关节间有长约3尺的提线。提线一般为11条,据木偶动作需要取舍,演来细腻传神,技巧高超。寿宁木偶戏的传入,相传约在元末明初,从浙江景宁一带传入。在医学比较落后的年代,主要用以求子、祈福、求雨、消灾避邪。由于该剧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再加上娱乐传媒一度匮乏,曾深受百姓喜爱,每逢民间婚嫁、寿辰、婴儿周岁、新建屋厦奠基上梁或落成、迎神赛会、谢天酬愿,都必须演提线木偶戏以示大礼。(缪淑秀)

责编;林芳斌


责任编辑: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