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叫后角的小山村,留美博士林念生办起了专门服务暑期农村孩子的免费补习班。在他的影响下,莆田学院的教师和学生也加入这支传递爱心的队伍——
9月1日,林念生教授启程去韩国之前的最后一个周末,他和70多名乡村孩子拍了一张合影,还精心准备了一场“烤肉大烩”。孩子们兴高采烈,在房里院前跑来窜去,快乐的声浪几乎要掀翻这座小小的乡村庭院。
林念生教授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共享乡村快乐时光。
“博士邻居”
年过七旬的林念生教授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哲学博士,曾在美国、新加坡、香港、台湾多所高校授课,祖籍莆田,定居台湾,退休后回到故乡,在厦门大学和莆田学院教授新闻传播学。
林念生教授返乡后,选择居住在离莆田市区5公里远的城厢区华亭镇后角村。这是一个只有1000多人口的小村,2009年暑假,听说新邻居是个留美博士,正为孙女的英语发愁的村民郑文同心里一喜。郑文同试着跟新来的博士邻居说,让他给孩子补补英语。没想到林念生教授一口答应,还特别交代不收钱、不收物,全免费,而且“可以把村里要补的学生都找来”。
“我父母在台湾都是老师,我自己也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能力也有条件为村民做点事。”林念生教授说,“办这个补习班很偶然,想法也很简单。这个村经济薄弱,教育基础差,特别是暑假期间,村里孩子无处可去,就想给孩子们一个快乐充实的假期。”
2009年暑假,村民把孩子送了过来,陆陆续续,一共来了18个。林教授腾出自家的大厅、书房,购买了桌椅,学习用品,亲自为孩子们上英语课。寓教于乐,现场互动,林教授的美式教法一扫传统的“补习”味,玩中学,学中玩,活泼得甚至有点夸张的授课方式经常令课堂笑声不断。
林念生教授的英语教学方式轻松活泼。
名人效应
留美博士的免费学堂很快在后角村传开,林念生教授无意中成了“名人”。
“名人”的直接效应是第二年学生人数就翻番,第三年来了62人,今年增加到70多人,从一年级到八年级,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
学生一年比一年多,林教授来者不拒,他腾出家里所有的地方,大厅、书房,还有自己的卧室,都成了教室;前院、后院,甚至水池,都成了孩子们活动的乐园。购置桌椅、学习用品、图书、乒乓球桌、羽毛球、棋牌,甚至为每个房间安装了空调。为了保障孩子们的安全,他还让自己的堂弟林祖堂全天候当后勤。
学生多了,林教授一个人教学忙不过来。他把“农村孩子教育计划”和莆田学院的老师、学生一说,很快得到响应。2010年,2007级新闻班学生杨晨曦辞去自己的兼职,来到后角。去年,莆田学院中文系的老师姚丽君、刘志、马芳菲、帅志强,管理学院的林震博士,也加入这支队伍。一块来的还有一名福建师范大学的教授和一名厦门大学博士生,以及后角本村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学生多了,林教授把他们分成小学班、初一班、初二班。老师们各施所长,有的教英语,有的教语文、数学、音乐甚至礼仪等。
今年6月初,林念生教授和他的志愿者们就忙活开了。莆田学院闽台协会的3名学生志愿者和志愿者所在院系的另外6名大一同学,也加入这支特殊的队伍。为了这个乡村计划,他们放弃或推迟暑假回家的打算。
莆田学院新闻学专业的马芳菲老师正在为孩子们补习语文。
“爱”的种子
林教授的免费补习班一办就是四年。在林教授的影响下,来自各地的志愿者们凭着一份热情,一颗爱心,从四面八方聚到后角村。他们不但教孩子们知识,还关注孩子们的内心;他们陪孩子们读书,还陪孩子们做游戏,捉迷藏、打水仗、下棋、打球,带孩子们烧烤。孩子们喜欢上了这个不一样的、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补习班”。每天7点半上课,不到7点孩子们就到了,有课来,没课也往这里跑。有的农家不止一个孩子来,许多是兄弟姐妹一起来。8岁的黄云父母在城里打工,平时由爷爷奶奶带,下学期上二年级的她已经会一些简单的英语口语。而和她一起来这里的还有上初中的姑姑和姐姐。
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和偶尔脱口而出的英语也让家长们感到舒心。老村民郑森的三个孙子都进了免费学堂,老人长舒了一口气。郑文同的孙女郑丽冬的英语成绩在就学的城里学校名列前茅,老人特别高兴。
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尽管林教授将三个班错开教学,但有限的居所已经无法容纳更多的学生。下学期,林念生教授将去韩国一所国际大学任教,让人不免担心起这个免费补习班的将来。但林教授十分肯定地说,“有生之年,免费补习班我会一直办下去。今天我们播下一颗爱的种子,将来他们会把种子播撒得更远。”林念生教授说。(来源:福建日报 记者闵凌欣 通讯员 朱秀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