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首页 > 我评议身边好人 > 活动动态
2月份“福建好人”评选揭晓
http://wmf.fjsen.com 2022-03-02 15:24:19 来源:文明风 责任编辑:兰楚文

‍文明风3月2日讯 记者日前从省委文明办获悉,经专家线上评审、网络投票、综合小组评议等程序,林阿勇、陈志强等10人(组)入选今年2月份“福建好人”。

助人为乐

林阿勇,男,1976年生,国网龙岩供电公司输电二班副班长、“古田之光”志愿服务队扶贫助困分队队长、漳平义工协会会长。先后获得 “全国优秀志愿者”、十二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2015年度福建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称号、2015年度龙岩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最美人物”最美志愿者、龙岩市第三届“道德模范”,第五届龙岩市人大代表。

一颗感恩、向善的“种子”被唤醒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颗感恩、向善的种子,有时候只需要一点触动,这颗种子就会醒过来,然后生根发芽。1996年,在前辈的引荐下,林阿勇参与了当时漳平二中结对帮扶贫困学生的活动,这次活动将林阿勇心里的这颗“种子”唤醒,当他翻看需要资助的这些孩子的资料时,发现这些孩子家庭大多因病因事致穷,家境非常贫苦,在求学路上遇到了很大的经济困难,林阿勇一开始也就抱着“自己生活还过得去,就当顺手做点好事”的想法与一名贫困学生结对。之后每个月定期往这位学生的户头上打钱,直到这位学生参加高考。高考过后,这个学生却突然“失联”了。一年之后,这个孩子出现了,一见面就叫他“老大哥”,“高考没考好,觉得没脸见您,就一个人去了外地打工。外地的生活很苦,但想到这么多年来您对我的关心,没考进大学的内疚就转化成了一种坚持。”受资助的女学生向林阿勇袒露了这一年的经历。

林阿勇虽记不得当时说了什么,但那次的经历却成了他这么多年坚持下来的动力。1996年至今,25个年头,林阿勇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帮扶助困。25年来共帮助孩子30名,资助金额总计10.8万元。

金钱是没有感情的,但是附着在上面的爱心却可以成为一个人的心理依靠和奋斗动力。他愿意做这样的人,让自己的帮助成为孩子们生活、学习上的动力,这就是林阿勇心中的星星之火,是他开始帮助别人的初始动力。

汇聚向上向善力量,将善心融入生活

为了让更多人加入到志愿服务,林阿勇创建了“国网龙岩供电公司扶贫助困队”微信群和“感恩之心”QQ群,从2011年起,他共计牵头组织志愿活动1000多场,参与人数5000余人次,涉及服务对象6000多人,贫困生350多名。组织策划了“邻里守望·电亮心灯”“关注贫困家庭”“关爱留守儿童”“关注贫困大学生”“母亲节义卖”“关爱贫困退伍老兵”等各项活动。通过国网龙岩供电公司“让电传递爱”公益平台以及募捐的爱心资金,“古田之光”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获得帮助的人越来越多,加入行列的人也越来越多。

他是普通人,却用善良和真诚彰显着人间大爱。20多年来,林阿勇用博爱之心,在志愿服务的路上默默前行,他不仅助人为乐、乐善好施,而且长期主动无私帮助他人,风雨无阻善行不断, 为无数残疾家庭带来了幸福和光亮。(龙岩市委文明办 吴雅艺供稿)

陈志强,男,1979年9月出生,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福清市支公司客户经理。他是福清市海口镇东阁村人,虽然从小就失去父亲,但他心存感恩,为人善良,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困难儿童和孤寡老人。虽然他生活并不富裕,但他尽己所能,长年关爱帮扶龙田镇东欧小学的30多个外来工子女,他的足迹遍及福清大街小巷、山区海岛。从2015年参加志愿服务以来,他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1435小时。2021年获评福州市四星级志愿者,曾入选福州市好人榜。

心存感恩 融入团队

陈志强自小就失去了父亲,与身患残疾的母亲相依为命,多亏了亲戚和邻里在生活上的帮助,从此在他幼小的年纪就懂得了心存感恩,长大后立志要尽己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016年,福清市红心关爱联合会成立时,陈志强主动加入了团队,他觉得,跟大家一起做慈善公益,力量就更强大了。从那时起他每天向联合会的爱心群捐款10元,有特殊捐款时,也毫不吝啬捐出数百、上千元。每一次有慰问的时候,他总是默默无闻地在背后提前做好爱心物资筹备工作、整理受助对象信息、打印好信息登记表格,走访慰问中认真记录和收集慰问对象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帮扶困难群众。

关爱儿童 无私帮扶

在参与团队助学中,陈志强特别疼惜孩子,即使自己经济不富裕,却常年关爱帮扶龙田镇东欧小学的30多个外来工子女。每逢节假日,他都要亲自上门走访慰问,并资助那些困难儿童,为他们送去年货、学习用品、压岁钱。除了物质上的帮扶,他还十分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经常抽出时间看望和陪伴孩子们,和他们亲切交谈,了解孩子心愿,用温暖话语鼓励孩子战胜困难,好好学习,将来做社会有用的人才。在他的细心关爱下,受他帮扶的孩子不但学习成绩得到了很大提升,也变得越来越阳光自信。

孝老爱老 助人为乐

孤寡困难老人也是陈志强关爱的对象。得知海口镇东阁村有一个特困孤寡老人林老伯,他第一时间和志愿者们到现场走访调查,看到老人住在一间不到8平方米的危房里,屋顶瓦片破碎,雨天房屋漏雨,存在隐患。陈志强踊跃发起募捐活动,为老人筹款修缮房屋,在他呼吁下一天就筹集了3500元。随后他带领志愿者们和装修工,拉了一车材料帮忙老人修缮屋顶。他还拿出自己微薄的积蓄,为老人送去1000元慰问金和大米、食用油、大礼包等慰问品。

陈志强对老人的关心不仅仅是物质上,在每次走访慰问中发现困难老人家里电线老旧,容易短路引发火灾的,他都一一记录下来,并汇报团队协商帮助改造更换,为老人建造一个安全的“暖巢”。仅2018年11月28日当天他和团队志愿者就为9户独居、贫困老人免费更换了电线和灯具。

2021年9月7日晚,陈志强途径龙田镇街,看到一家文具店的广告牌起火,他立马停车参与灭火,无奈灭火器有限且火势太大,无法扑灭,他拨打119报警求助,最后和消防队一道把火扑灭。

几年来,陈志强参加慰问帮扶和各种公益活动上百次,他默默地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赢得了团队志愿者的点赞,也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陈志强认为:做好事,没有终点,只有把爱凝聚,将爱传递,与爱同行,这个社会才会更美好,更和谐。(福州市委文明办 叶洁供稿)


见义勇为

陆韦,男,1956年1月出生,宁德市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福安客运分公司原职员。年逾花甲的老陆,皮肤黝黑、笑容质朴,从10多年前第一次救起一名溺水者起,陆韦便自研水上救援泳技,自告奋勇担当起“义务救生员”,在富春溪畔参与落水救援9次、救起13人,被群众亲热的称为富春溪“守护神”,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平民英雄。2015年,被评为宁德市义勇为先进个人(二等奖),2021年被评为第六届宁德市“见义勇为”道德模范。

千钧一发 他一人救下五人

2020年6月20日下午三时许,福安某中学的五名初中男学生,偷偷解开无人看管的渔家塑钢小船绳索,划船游玩。一波激流下,摇摇晃晃的船只失去平衡顷刻翻个底朝天,快速漂向下游。

“救命啊、救命啊……”5名落水孩子一边挣扎着扒在半沉的小船“腹部”,一边在水里大声哭喊。前面就是两河交汇处,河水水深且急并伴有旋涡和暗礁,孩子随时会被激流卷走,危机越来越近。正在河对岸竹林里纳凉的陆韦听到呼叫救命声,百米冲刺,一头扎进水中,迎着湍急而下的激流,横向朝对岸的落水者方向快速游去。生死一线间,陆韦奋力游到船边,当机立断将翻船推到45度靠岸角,综合应用平生所学的高难度游技竖漂,半蛙,强拖……顶着湍急水流小心翼翼地把失控船和孩子安全推到较为平缓的岩湖水域。

当船和孩子安全后,陆韦抬头呼唤附近作业渔船救援。为避免渔船惯性冲撞翻船,他用身体护着孩子们所在的失控船,扬起右手掌,猛击渔船头,将渔船船头顶至水流上游。紧接着,他顺水流扶着渔船船头慢慢靠上小船船尾,用右手将五个浸水惊吓、瑟瑟发抖的孩子,一一托举送进渔船船舱。

岸边观望的群众感叹地说:“好危险啊,只要1分钟,孩子说没就没了。”60多岁的老陆,在救援中也是精疲力尽,可一定要救下孩子,挽救5个家庭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事后,面对学校老师和家长,他只是笑眯眯地说道:“这是我应该做的,你们别放在心上。”

平民英雄 传递救援大爱

“十几年前富春溪畔,第一次看到溺水身亡者及痛哭昏迷的家属,在我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烙印。”陆韦回忆说。从那时起,他就把救落水者当成自己神圣的使命。

2014年6 月,富春溪岸边跳台上坐着的中年男子掉入溪中。大雨过后水流很急,陆韦游到落水者身边时发现他在水中不怎么挣扎,还向陆韦直压过来。于是陆韦只能潜到水里,双手抱着落水者的腰,用头顶着他的后背,艰难地往岸边游去……十年前,一名女子在游泳时溺水,陆韦游到该女子身边,拖住她的腋下,奋力游回到岸上。第二天陆韦觉得手臂疼痛,才发现原来手臂上布满该女子因用力过猛而留下的手痕……见义勇为一次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下去。

目前,陆韦已先后救起落水者13人,平常简单拉推拉上岸的就更多了。因为年龄问题,家人也十分担心他的安危,但他始终用自己平凡的身影让爱在更多的人手中得以传递。(宁德市委文明办 李莹供稿)

田伟达,男,汉族,福建诏安人,1998年3月出生,2016年9月入伍,2020年12月入党,第73集团军某防空旅卫生员兼驾驶员,中士军衔。入伍以来,荣获十佳新兵、优秀学员、嘉奖等多个荣誉。2021年11月17日,在休假期间协助叔叔出海的田伟达,发现海上一观光渔排与渔船相撞导致侧翻,3名游客掉入海中扑腾挣扎,田伟达无惧冰冷海水,跳入水中勇救3名游客。

危急关头,挺身而出

2021年11月17日下午,休假回家的田伟达,正在协助叔叔出海工作,下午3时30分左右,3名游客乘坐渔排在海上游玩时与迎面驶来的渔船相撞发生侧翻,3人瞬间掉入海中,田伟达发现险情后,立即和叔叔驱船靠近落水点,当时漳州诏安正值冷空气来袭,水温只有8℃,田伟达没有丝毫犹豫,纵身一跃跳入冰冷的海水中。

田伟达带着落水者奋力游向渔排,但落水者由于惊慌失措,仍然挣扎、扑腾,增加了施救难度,田伟达紧咬着牙不松手,与赶到渔排上的叔叔协力将第一名落水者救起,来不及喘口气,田伟达又迅速潜入海中,用尽全身力气继续施救,成功将另外2名落水者救上渔排。事后,田伟达说:“当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落水群众给救上来”。凭着这股信念,他在海中连续往返3趟,成功救起3人,演绎生死救援3分钟。

3名游客被救上渔排后,其中1名游客由于惊吓过度,呛入不少海水,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的情况,身为卫生员的田伟达,迅速对其实施应急救护,经过5分钟的连续施救,落水者逐渐恢复意识,能够自主呼吸,此时,田伟达紧绷的神经才松下来,深吸一口气才感到全身瑟瑟发抖。施救结束后,他们将3名落水者安全送到岸边落水者再三询问,田伟达始终未透露自己身份,在确认他们安全平稳后田伟达和叔叔悄然离开现场。

多方打听,寻得恩人

3名被救群众回到家中后,通过向附近村民打听才得知,田伟达是名现役军人,他们几经辗转,找到当地武装部、退役军人事务局,反映了田伟达英勇救人的事情,这才将他见义勇为的英雄事迹传开。见义勇为,只字未提,当被救群众将感谢信寄到单位,当多家军地媒体先后报道其英雄壮举后,战友们才知道刚刚归队的田伟达,在休假期间跳入冰冷刺骨的海水中,不顾个人安危,勇救3名游客的英雄事迹,在此之前田伟达,从未向单位领导和战友提及此次休假救人的先进事迹。

苦练本领,模范标兵

入伍以来,田伟达刻苦训练、积极上进、善于钻研,荣获过十佳新兵、优秀学员等多个荣誉,凭借自身努力进入军队医学院校学习,在训练实践中练就过硬战场救护技能,逐渐成长为教学组训核心骨干。

田伟达说:“我们在部队刻苦训练,练强本领,就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当人民群众有难时挺身而出,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只是做了一名革命军人,该做的事情!”

田伟达牢记使命宗旨,矢志奋斗强军,锤炼血性胆气,争做精武精英,熟练掌握救护、游泳、驾驶等技能,成长为单位教学组训骨干,展现了“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的英雄风采。央视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福建日报、福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漳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人民陆军、人民前线、枕戈观澜等40余家军地媒体先后报道其见义勇为英雄事迹,在军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形成强大正能量。(漳州市委文明办 赵舒灵供稿)


诚实守信

陈毅翔,男,1962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西洋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在永安市西洋镇林田村杨梅板,静卧着一座无名烈士墓,那里埋葬着5名红军战士。从1934年开始,陈毅翔一家4代人87年一直守护着这个红军无名烈士墓,成为庚续红色血脉的典范。

收尸守墓报红恩

“没有墓碑,一个墓的轮廓,从六七岁记事起,爷爷就经常带我来这扫墓,看到爷爷在跪拜,我好奇地问这是谁,爷爷让我不要吵闹,并拉着我一同跪拜,告诉我这是我们的亲人,我们家的救命恩人。”陈毅翔回忆起儿时爷爷陈兴山带他祭扫红军墓的情景,记忆犹新。

1934年8月12日,林田村的杨梅坂游击区,又一次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当时陈毅翔的爷爷陈兴山,正在自家的山里砍柴,却不曾想遇到十几个当兵的,把陈兴山当壮丁抓了起来。

红军得知陈兴山被抓,赶来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陈兴山趁乱往宁洋官道上跑。陈兴山得救了,而5名红军战士,最终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可恶的是,国民党政府下令封山7天,不让村民上山收尸。直到第七天深夜,陈兴山夫妇,才有机会,带着一捆白布,来到红军壮烈牺牲现场。由于时间隔得太久了,加上山上野兽叼咬,5具尸体支离破碎,根本找不到一具完整的躯干。陈兴山夫妇,将红军的遗骸一块、一块捡起,用白布包好,放在炭窑里整齐排放,然后将整个炭窑填平,并种上南瓜掩护。

从那天开始,陈兴山怀着对红军战士的崇高敬意,用他自己特有的方式,默默无闻的守护红军无名烈士墓。

1974年1月23日,71岁的陈兴山,第一代红军无名烈士坟墓守护人走了,临走前一再交代他的子女,一定要把红军无名烈士墓守护好。

继承遗志守好墓

陈毅翔的父亲陈先前,一直秉承父亲的遗志守着红军墓。90年代,一个商人想要在陈先前的自留山上开发果园,愿意补偿给陈先前60万元,并用一块更优质的山交换。

然而,陈先前没有换,因为这座山上有他的坚守,红军烈士墓。在当时这是很大的一笔钱,村里很多人笑他傻,舍不得红军墓,可以迁坟嘛,一样可以守护。陈先前却不这么想,始终牢记父亲的嘱托,把红军当亲人对待。

时至今日,红军无名烈士墓的那座山,绿树成荫,翠竹成林。今年87岁的陈先前会时不时跟儿孙唠叨:“从我父亲算起,到你们这里已经是第三、四代了,你们一定要记住,杨梅坂红军无名烈士就是我们的亲人,现在我已经87岁了,如果哪一天我走了,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要把红军墓一直守下去。”

今年7月份,政府把红军无名烈士墓迁到了黄公山烈士墓,并保留了红军无名烈士墓的原貌。陈家对此表示支持和理解,同时也将继续守护着这座红军无名烈士墓,世世代代接力守护。

红色文化吾传扬

陈毅翔是第一代守墓人陈兴山的长孙,从小就有一份浓浓的红色情怀。

1982年刚参加工作时,在西洋镇下村过程中,更是聆听了林大蕃的交通员讲述了本地的革命故事,激发了陈毅翔红色情怀,要挖掘整理本地的红色文化。这些年,陈毅翔一直在西洋镇文化站工作,走遍了西洋镇大大小小18个行政村,这个村有哪些红色故事,那个村有哪些红色遗迹,陈毅翔都做了收集整理,并在西洋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进行展示传扬。(三明市委文明办 姚晓闻供稿)


敬业奉献

孙孝元,男,1960年9月出生,连江县晓澳镇百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2021年12月4日下午4时许,百胜村一旧民房突发火灾。了解现场无人员受困后,孙孝元身先士卒,带队参加救火,经过努力,火势渐渐得到控制。由于长时间奋战,孙孝元在扑救过程中,因劳累不幸摔倒,后脑撞墙。受伤后,他仍然坚守现场直到大火被扑灭。后因脑干出血经多方抢救无效,生命定格在了61岁。曾入选福州市好人榜。

带队救火 受伤后仍坚守火场

“第二次复燃时,他已经在家里晕倒了,但仍记挂着火情,打电话问我,情况怎么样,能不能控制住。”2021年12月12日上午,百胜村干部池兆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含泪回忆百胜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孝元生前点滴。

2021年12月4日下午4时许,百胜村一处旧民房发生火灾。周边群众见状,立刻拨打了“救火队长”孙孝元的电话。接到通知后,孙孝元当即从家中直奔现场。之后,他和赶来的镇、村干部及晓澳边防所干警、消防员一起灭火。

由于失火位置居住密度大,且多为木结构民宅,一旦火势失控,很快就会殃及周边房屋。在了解到现场无人员受困后,孙孝元作为现场的“主心骨”有条不紊地进行灭火分工,晚8时许,火势渐渐得到控制。然而,角落一处不到10平方米的单间还有余火,这是村民陈宝财唯一的住所。“陈宝财的房子一定要保住!水管过来,先扑!”

经过4个小时的奋战,饥肠辘辘、浑身湿透的孙孝元仍不知疲倦,正喊话走上前时,脚下一滑,后脑撞墙,摔倒在陈宝财家门口。

周边多名村干部和群众看到,心下俱是一惊,连忙跑上前,扶起孙孝元。“我心里担心,问他有没有事,要不先回去休息,他就拍拍屁股说没事,火都没灭,怎么休息。”村干部刘雪航称,孙孝元摔倒后,继续投入灭火工作中。

病倒后意识模糊 仍想去扑火

最后,旧民房火灾被扑灭。参与救援的人逐个离开了,但孙孝元仍在现场,前前后后又巡了两遍。“他担心复燃,走之前特意交代周边群众,有事就联系他,我在一旁催促,‘书记,走,回去休息吧’,他还在留电话给群众。”池兆金回忆道,孙孝元骑电动车回家途中感到身体不适,半路只能徒步返回家中。

晚9时10分,旧民房起火现场又出现些许明火,孙孝元准备再次召集村干部前往火灾现场时,在家中再次晕倒,意识模糊,被送医就诊。然而,他战胜了火魔,却斗不过病魔,终因脑干出血抢救无效逝世。

噩耗传来,孙孝元同事及百胜村的群众都沉浸在无线的惋惜与悲痛中。这位从教师队伍走出来的乡村振兴实践者,倾尽毕生精力、踏实忘我工作的形象,会永远铭刻在百姓心中。和时间赛跑,与火焰抗争,在最危急的时刻,有孙孝元逆行的身影,向这位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人致敬!他扎根在基层,用生命诠释新时代初心使命,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虽平凡但伟大。青山不语,岁末寒凝。(福州市委文明办 叶洁供稿)

吴德强,男,1970年11月出生,福建园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轻工大国工匠”、中国石雕艺术大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自1986年接触惠安石雕开始,吴德强一心扑在惠安石雕上,36年来不断钻研打磨雕刻技艺,传承创新惠安石雕艺术,创办企业。事业有成后,他心系家乡慈善公益事业,自2008年至今,累计捐款超千万元。曾获评“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2020年福建省创业导师”等称号。

执着专注 坚守初心

出生在享有“世界石雕之都”美誉的惠安,从小耳濡目染石头雕刻的魅力和惠安工匠守信敬业的高尚品质。1986年,16岁的吴德强师从闽南石雕名匠蒋智锦,“学艺首先要学做人,凭良心做好每件作品”师傅的谆谆教诲对他影响颇深。学徒生涯不仅掌握了全部的雕刻技艺,也从老一辈工匠师傅们身上学到了很多难能可贵的精神。经过十年的磨砺,1996年吴德强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创业26年来,他始终本着“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事只怀一颗心”的工匠精神做好公司各项工作,大到工程项目,小到桌面摆件,都是三易其稿、精益求精,把品质和信誉视为企业的生命,正是这种追求极致的态度为公司赢得了源源不断地客户。

精益求精 方得臻品

2005年,在为崇武古城风景区创作“东南海气象分界线碑”时,吴德强对最先制作的气象分界线碑设计方案一直感到不满意,虽然已经制作完成,但仍一直在构思能让自己满意的设计,在分界线碑竖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又重新设计制作精心构思的东南海气象分界线碑,把满意的作品无偿赠送给崇武古城风景。2015年,因对钱学森的敬仰,吴德强开始创作《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雕像。作品从构思到落成用了三年时间,他说“创作、捐赠钱学森雕像是惠安石雕业界家国情怀的展现,我怀着对钱学森的敬与爱,投身这一艺术创作,这看似很长时间,但是相对钱老把自己奉献给中国科学事业的一生来说,这三年是微不足道的。”三年间,吴德强大量阅读分析有关钱老的图片与文献资料,多次走访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拜会钱老身边工作过的领导、工作人员和钱老研究专家们,尽可能深入了解钱老不同阶段的相貌特征,领略钱老智慧从容、亲切幽默的气度风范。其间,因为发现雕像脸部有0.5公分直径的黑点,他将已完成80%工程量的作品作废,重新选料加工。这背后是他对钱学森爱国奉献的一生的无限敬仰和对雕刻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

勇于担当 乐于奉献

在艺术创作同时,吴德强带领着企业主动回馈社会。2008年9月向福建省惠安崇武中学捐赠价值20万元雕塑用于校园建设,受到中共惠安县委、惠安县人民政府授予的“慈善事业贡献奖”;2012年6月,慷慨捐赠雕塑价值50万元用于支持部队建设,在军企共建活动中被评为“爱军拥军典范”;2014年1月,向爱国教育基地崇武解放军庙捐建“解放军英雄塑像”;2017年以来,连续3年均认捐崇武镇慈善总会基金500万元,同时出资捐助村道建设、学校建设等近百万元。长期以来,他一直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每年重阳节、春节都会慰问家乡老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在公司业务受阻和资金回收变缓的情况下,吴德强带领公司毅然向惠安县疫情防控指挥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红十字会、果洛藏族自治州果洛雪域大吉利众藏医药学校等部门、学校无偿捐赠抗疫物资。2020年5月,在“助力战疫·雕艺匠师在行动”公益拍卖活动中捐赠10件作品的拍卖所得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泉州市委文明办 陈晓晴供稿)

唐国涛,男,1971年5月出生,2021年12月去世,莆田市城厢区疾控中心驾驶员。至2021年,已完成50万公里的安全行驶里程。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发生以来,中心工作量剧增,需要不定时调度车辆去流调、转运核酸检测标本、消杀、配送新冠疫苗及许多日常工作,他都能出色完成。在母亲病重期间,做到以疫情工作为重,舍小家顾大家,进行车辆保障,充分体现责任与担当。

在平凡的岗位上,恪守职业道德

调度派车时,不管是深更半夜,还是家中有事,他都爽快答应,出色完成任务。平时他努力学习驾驶车辆的技能、汽车的工作原理,像士兵擦拭枪支一样小心翼翼地维护车辆。他常说:既然选定了驾驶员这项工作,必须把安全当作每天行车中的警钟,出车前从机油、冷却液、刹车、方向等齐齐的过上一遍,行车中,察听汽车所出现的各种异响,收车后检查轮胎胎压,扣出轮胎表面的石渣、铁屑,决不让车辆带着故障过夜,严格落实“三检”制度安全要求。在单位工作的二十年来,他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展现出驾驶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做到他自己说的那样:“让每一位乘车人感到安全、舒适,是我的动力。”

用坚韧的毅力和责任感,与苗同行

因区疾控只有一部冷链车,考虑到中心另外一名司机年龄较大,他时常当仁不让、揽活揽责。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期间,疫苗供应格外紧张。每一次接到任务,他需要先开车去市疾控中心登记领苗,然后一箱一箱地把疫苗搬到冷链车上,接着,再把领回的这些宝贵疫苗运送到区疾控中心,一箱箱地搬回冷链室入库。为确保辖区各接种点在第二天上班前有充足的疫苗供应,他的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随时听候调度。他与妻子都患有胃病,因家庭拮据,不舍得给自己花钱治疗,却让妻子去医院做胃镜检查,因此他时常要忍受胃病的折磨,持续为各接种点送苗,有时是大中午,有时是凌晨一两点。疫苗接种点有的在市区,有的远离街井或是偏远山区。这看似平凡的工作,却需分分秒秒打起精神,遇狂风暴雨、酷暑难当,对他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放下病重的母亲,坚守抗疫一线

2021年莆田疫情暴发期间,唐国涛立即投入全员核酸检测标本运输工作。那段时间,80高龄的母亲躺在医院病床上做血液透析治疗,他只能把照顾母亲的重任交给妻子,成为一名为抗疫前线“送子弹”的无名英雄,没向单位请过一天假。高血压与高负荷的工作让他消瘦不少,抗疫期间体重降了十几斤。疫情结束后赴医院就诊,被告知体重下降并不是防疫期间“连轴转”导致,而是已经扩散的胰腺恶性肿瘤及多囊肝。(莆田市委文明办 黄晓丹供稿)


孝老爱亲

郑寿儿,男,1964年2月出生,原沙县城西宾馆的厨师,2003年改制下岗后于2008年被福建省三明农校特聘为烹饪专业教师,现为福建省三明农校烹饪专业学科带头人。郑寿儿不离不弃,坚持悉心照顾重疾父亲和病瘫妻子34年,他的贤德孝行得到社会的赞许。2010年被福建省沙县县委、县政府评为首届道德模范,2021年被福建省总工会评选为“职工最美家庭”。

肩负重担依旧细致入微

谈起郑寿儿,在莲花社区,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对他肃然起敬。1987年,郑寿儿的父亲被诊断出膀胱癌,为了手术,家里倾尽所有并举债,术后,父亲癌细胞继续扩散,长期躺在病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由于母亲年迈,妻子要照顾年幼的儿子,所以照顾父亲的重担就落在了他的肩上。他每天为父亲煮饭、洗衣、翻身,照顾两便。父亲生活不能自理,又长期住院,郑寿儿每顿都要像喂小孩似的,一小勺一小勺地喂饭,又担心老人家厌食,每天都变换不过的菜色和搭配均衡的营养给他做菜,即便是家里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宁可自己节省一点,也要为父亲用最好的药。

命途多舛不轻言放弃

在他的长期精心照顾下,老人家的病情日渐好转,但好运依旧没能眷顾到这个家庭。2002年2月,妻子被确诊得了脑部肿瘤,动手术后偏瘫,左半身失去知觉,就连说话都困难,生活无法自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我真的有点支撑不住了,精神上煎熬与经济上的窘迫让我很迷茫。”回忆起当时的困境,郑寿儿说。

工作上的忙碌,经济上的压力,家庭的重担,让郑寿儿感觉身心疲惫、精神烦躁。虽然抱怨过命运的不公,他却从没想过放弃。“父亲含辛茹苦把我养大,妻子当时不嫌我贫穷,嫁给我,和我一起打拼,照顾二老,生儿育女,放弃他们,自己良心过不去。”抱着这样的信念,郑寿儿坚定地坚持着自己的选择。

就这样,郑寿儿年复一年的用心照顾好父亲和妻子。2009年父亲离世后,他更是一心一意地照顾妻子。忙碌的生活,让身边的邻居都心疼郑寿儿,纷纷劝他找个保姆,而他只是回答:“保姆代替不了亲情,还是自己照顾好,可以让病人感受到亲情温暖。”对于丈夫的悉心照料,妻子常说:“都怪我病成这样,害你每天忙里忙外这么累,如果没你这么照顾,我早就不在人世了。”妻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她的眼神中满是对丈夫的感激。

或许,在有些人看来,郑寿儿的家庭是不美好、不幸福的,但他34年来不离不弃、无怨无悔的付出,让自己和家人始终拥有一个“爱的港湾”。(三明市委文明办 姚晓闻供稿)

宋淑红,女,1986年12月生,国贸股份财务部副总经理。她用小小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庭的梦想。父母是她最好的榜样,从小,她就耳目濡染,跟随父母一起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数十年如一日,照顾姐姐的饮食起居。父母患病时,她勇敢地支撑起家庭的梦想,帮助母亲重拾希望,陪伴父亲抗击病魔。她刻苦学习,以优异成绩回报父母恩情;赴西部支教,三尺讲台播撒爱与希望;扎实工作,成长为公司核心财务骨干,曾荣获共青团赴宁研究生支教团优秀志愿者、宁夏支援基层教育先进个人、国贸控股优秀共产党员等。

心怀希望,永不言弃

母亲年轻时是家庭的主力,工作中兢兢业业,生活上尽心尽力。然而,长期的劳累让母亲积劳成疾,受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痛折磨,母亲双膝內翻,严重变形,落下残疾。看着母亲日渐消瘦,依靠扶墙艰难维持行动,宋淑红的内心备受煎熬,但她没有放弃任何的希望,让母亲站起来成为了心中的信念。她遍寻名医,尝试各种方法,阻止母亲病情加重,联系外地专家会诊,为母亲进行双膝关节置换手术。手术很成功,但术后才是更大的考验。熬汤送饭,擦身洗衣,她为母亲提供贴心的照顾。为了让母亲能够下地走路,她陪伴母亲进行了漫长的康复训练:米袋压腿、抬腿屈膝、训练器拉伸、助行器行走,每次母亲艰苦训练之后,她总要给母亲按摩双腿,做好后援工作;每当母亲想要放弃之时,她总会给母亲加油打气,用正能量鼓舞母亲。在她的悉心照顾下,母亲逐渐能够下地走路,慢慢放开了助行器。当母亲一步步蹒跚而坚定地向她走来,她仿佛看到了儿时,那时的她,也是这样一步步学习走路,“你养我小,我养你老”,这是对孝养最好的诠释。

真情守护,无怨无悔

生活虽然有波折,但一家人和和美美就是一种幸福。然而,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生活的平静。2016年她的父亲发现罹患肠癌,发现时候,已经是中晚期。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她难以接受。作为家里的主心骨,她告诉自己不能倒下,也没有痛苦的时间,关键时刻要挑起大梁。三年多的时间,陪着父亲奔波于医院,经历了数次大手术,数十次的化疗,“久病床前无孝子”,她用实际行动打破了这句魔咒。父亲住院,又逢财务忙季,每每加班之后,她都要去医院陪伴父亲,为父亲擦身按摩,陪父亲说话缓解疼痛,回到家中已是深夜,娃已入睡。成年人的辛苦,只有自己和家人知道,但她咬牙坚持,没有半句怨言。虽然全力以赴仍然没有留住父亲,但努力过,没有后悔,只有遗憾。她相信,父亲能够感受到她这一份深重的爱。

悉心照料,爱的依靠

虽然不是独生子女,她却比独生子女承担更多的家庭重任。她的姐姐先天视力低下,双重残疾,别人家都是姐姐带着妹妹玩耍,而在她家,从小到大都是妹妹带着姐姐玩,父母不在家,她就要当起家里的“小大人”,管好姐姐吃穿。“从我记事以来,就知道自己身上的使命”,照顾好姐姐,就是她的使命。自从父亲离开,她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大事小事一肩扛起,里里外外都要操持。姐姐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她与母亲配合,照顾好姐姐的饮食起居,为姐姐洗头、洗衣、剪指甲,帮姐姐买药、开药、跑社区,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给予姐姐无微不至的照顾。节假日时,她会带全家老小到户外走走,放松心情,因为视力不好,姐姐容易磕磕绊绊,一路上她总要紧紧抓住姐姐的手,生怕姐姐摔倒。照顾好家人,是她最大的心愿,忙碌的工作之余,她会尽己所能,给母亲和姐姐最贴心的依靠。

时光匆匆,珍惜眼前,孝养家人,才是人生平凡而真实的意义。她坚信,孝道是有感染力的,她的女儿如今已经三岁,她和先生希望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将“百善孝为先”的家风家训播种在女儿心中,让女儿做一个知恩感恩、内心富足的人,这,也是孝道的传承。(厦门市委文明办 陈秀娟供稿)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