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铸魂与物质塑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而且对于乡村组织振兴、生态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具有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
伦理文化是乡村治理的重要资源。伦理本位是传统乡村社会的文化基础。伦理文化是引导乡村风气和凝聚乡民人心的不可替代力量,是乡村治理的灵魂,是实现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根本支撑。基于乡村社会的文化特点,通过深入挖掘伦理文化,积极发挥乡规民约、道德规范等的约束作用,进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完善乡村自治体系。
生态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引领。建设美丽乡村,需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几千年的乡土文化,倡导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形成了村民共同遵守的生态道德,融入于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通过深入挖掘这些生态道德、生活习俗等文化资源,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有助于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加快乡村生态振兴。
文化创意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动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创意作为一种特有的“生产要素”,与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传统要素一样,越发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因素。一个好的文化创意,往往能够推陈出新,点石成金,把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唤醒,实现十倍百倍的增值效应。同时,文化创意具有强渗透、强关联的效应,可以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附加值。文化创意日益成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文化供给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条件。文化是重要的民生。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不仅要大力改善经济条件,还要加强文化供给,活跃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城市丰富的文化设施和文化生活来说,乡村文化设施比较薄弱,文化活动相对匮乏,从城里回归的年轻人生活不习惯、不适应。因此,增加文化供给、丰富文化生活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客观要求和有效途径。
可以说,乡村文化振兴既是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和农村文化发展不充分的战略选择,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和必要保障,必须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全过程。
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
振兴乡村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立足当代中国乡村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推动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乡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在广大乡村融合会通、焕发勃勃生机。
辩证取舍是基本方法。不可否认,乡土文化中有一些糟粕的成分,个别地方存有封建迷信活动。但乡土文化绝不等同于落后、愚昧、保守,不能一概否定,其主体价值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要坚持把辩证取舍作为基本方法贯穿于乡村文化振兴实践中,旗帜鲜明地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积极支持和引导村民维护公序良俗、崇尚义德勤俭。
尊重差异是基本态度。个性化、多样化是乡土文化的基本特征。我们必须承认其客观性、包容其差异性、理解其独特性、掌握其规律性、发掘其合理性,如此才能使乡村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因地制宜是基本手段。“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乡村文化因其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渊源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全国如此,一个省甚至一个市县也是如此。应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坚持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统一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