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点校现存最早县志《大同志》 预计今年9月前即可出版
http://wmf.fjsen.com 2018-04-02 06:54:53 陈雅玲 来源:厦门网

  文史专家点校《大同志》。记者 陈雅玲摄

海西晨报讯(记者 陈雅玲 通讯员 余雪燕黄慧佶)千年古县同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新中国成立以前,同安曾八修县志,留下了丰富的文史资料。从去年起,同安区对现存历史最久远的地方志《大同志》进行点校,这是同安区第二次点校县志。目前,点校工作已完成初稿,预计今年9月前即可出版,为10月底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同安联谊大会献礼。

同安区方志办负责人介绍,古同安辖域包括今天的金门县、厦门市各区(海沧区新阳街道、海沧街道除外)及龙海市角美镇。因此,同安县志的点校,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全市的历史资料库,有重要意义。

背景 《大同志》始于清朝

《大同志》是现存最早的同安地方志书,纂修于康熙五十三年(1713年)。全书包括卷首和内文12卷,有舆地志、规制志、水利志、官守志、物产志、人物志、征文志等21篇分志,记述了同安县的建制、山川、水利、物产、风俗、人物等。

《大同志》的主修是时任县令朱奇珍,他于康熙五十二年(1712年)到同安就任县令,为同安办了很多实事。正巧,朱奇珍上任这一年距同安万历年间修志时隔一百年,他感到有必要重修县志,遂组织县里的生员、贡生17人,完成了《大同志》的编纂工作。

同安区方志办介绍,点校《大同志》即是对它进行编辑加工,使之成为可靠的、便于阅读的出版物。详细来说,就是先把原文断句、加标点,再把原文中的繁体字直接改为简体字,异体字改为通用字,再更正原版本中的错字、别字。还要对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地名、职官、典章制度,及有不同说法者加以注释,以便阅读。

目前,《大同志》二校工作已经完成,并已启动三校,预计今年9月前可面世出版。

过程 来之不易的地方志

同安区方志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新中国成立之前,同安曾在明朝成化、正德、隆庆、万历,清代康熙、乾隆、嘉庆,以及二十世纪初八修县志,但由于“兵燹迭经”,明朝版方志全部遗失,目前官方仅存康熙、乾隆、嘉庆和二十世纪初四个版本的《同安县志》。

事实上,就连这仅存的四部方志也是得来不易。20世纪80年代,福建省兴起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浪潮。当时的同安县方志办在长达数年的寻找后,终于在首都图书馆发现了《大同志》的存在。随后,同安县方志办老主任洪辉星远赴北京,通过胶卷拍摄才把《大同志》带回了故乡。四部旧志,长年以来一直“三缺一”。直到去年5月,同安区方志办主任洪汇前在省图书馆里发现并引进乾隆版《同安县志》的影印本。目前,乾隆版《同安县志》正在同安区图书馆的协助下,进行古本制作。对于其他旧版志书的搜寻工作,同安区方志办仍在坚持着。

意义 增进文化自信

同安区方志办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同安曾两修志书,可以说同安的志书记录十分完整。那么为什么同安区还要点校《大同志》,此举意义何在?

原来,2006年,同安曾点校出版了二十世纪初的《同安县志》。志书一经出版,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海内外同安籍乡亲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海外同安乡亲通过各种渠道上门求书,希望通过志书了解家乡的历史及文化。社会各界要求点校和出版发行旧版《同安县志》的呼声与日俱增。此外,点校出版《大同志》,还可以与《同安县志》互为补充,展示不同时代同安的地情和文化风貌,进一步丰富同安的历史文献、丰富同安的地方文化内涵,增进同安人的人文情怀和文化自信。

去年7月,在同安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同安区政协文史委的积极推动下,同安区方志办正式启动《大同志》点校工作。

传承 培养文史修编人才

“点校《大同志》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以老带新。”洪汇前介绍说,点校旧志与编纂现代志书不同,点校《大同志》主要为培养具有古文基础、今后可以开展点校旧志、研究历史资料的人才。从前点校县志时,有黄奕铁、陈金城、许兴盛三位老先生担任编辑,如今许兴盛老先生已去世,黄奕铁、陈金城两位老先生仍在笔耕不辍,中、青年一代具有古文基础及点校旧志经验的人才严重匮乏。

为此,这次方志办在区政协文史委、教育局的帮助下,特意选用了8个感兴趣、有基础的文史爱好者进行初校,最后再由黄奕铁、陈金城两位资深专家进行统校,借此挖掘、培养和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地方志工作队伍,促进同安文史研究工作发展。洪汇前介绍说,在点校过程中,黄奕铁和陈金城两位老先生像批改作业一般一一指出他们的错误、遗漏和不足之处。通过详细指导及共同探讨,提高这批后辈点校旧志的工作水平。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