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点校现存最早县志《大同志》 预计9月前出版
http://wmf.fjsen.com 2018-04-01 20:57:56 余雪燕 陈嘉新 来源:东南网

专家正进行点校工作

东南网4月1日厦门讯(通讯员 文/余雪燕 图/陈嘉新 本网记者 刘玮)千年古县同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新中国成立以前,同安曾八修县志,留下了丰富的文史资料。从去年起,同安区对现存历史最久远的地方志《大同志》进行点校,这是继民国版《同安县志》完成点校后,同安区第二次点校县志。目前,点校工作已完成初稿,预计今年9月前即可出版,为10月底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同安联谊大会献礼。

同安区方志办负责人介绍,古同安辖域包括今天的金门县、厦门市各区(海沧区新阳街道、海沧街道除外)及龙海市角美镇。因此,同安县志的点校,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全市的历史资料库,有重要意义。

背景

《大同志》的来历

《大同志》是现存最早的同安地方志书,纂修于康熙五十三年(1713年)。全书包括卷首和内文12卷,有舆地志、规制志、水利志、官守志、物产志、人物志、征文志等21篇分志,记述了同安县的建制、山川、水利、物产、风俗、人物等。

《大同志》的主修是时任县令朱奇珍,他于康熙五十二年(1712年)来同安就任县令,为同安办了很多实事,如修缮文公祠、高士轩,修茸城楼,治理监舍等。正巧,朱奇珍上任这一年距同安万历年间修志时隔一百年,他感到有必要重修县志,遂组织县里的生员、贡生17人,用一年时间抄录、整理旧志,完成初步资料整理。不过,修志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恰逢朱奇珍家中长辈身体不佳,他便向朝廷申请孝养回长沙老家照顾,同安县乡绅等全力挽留,朱奇珍盛情难却,已辞去县令官位的他才留在同安继续组织完成《大同志》的编纂工作之后才离开。

同安区方志办介绍,点校《大同志》即是对它进行编辑加工,使之成为可靠的、便于阅读的出版物。详细来说,就是先把原文断句、加标点,再把原文中的繁体字直接改为简化字,异体字改为通用字,再更正原版本中错字、别字。中涉及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历史地名、历代职官、历代典章制度,及有不同说法者,还会加以注释,以便阅读。

目前,《大同志》二校工作已经完成,并已启动三校,预计今年9月前可面世出版。

来之不易的古县志

“地方志流传绵延千载,贵在史识,重在致用,即可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也可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

建国前,同安曾在明朝成化、正德、隆庆、万历,清代康熙、乾隆、嘉庆,以及民国初年八修县志,但由于“兵燹迭经”,明朝版方志全部遗失,目前官方仅存康熙、乾隆、嘉庆和民国四个版本的《同安县志》。

事实上,就连这仅存的四部方志也是得来不易。

上世纪80年代,福建省兴起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浪潮。同安县方志办在长达数年的寻找后,终于在80年代末期于首都图书馆发现了《大同志》的存在。随后,同安县方志办老主任洪辉星远赴北京,通过胶卷拍摄才把《大同志》带回了故乡。

四部旧志,长年以来一直“三缺一”。直到去年5月,才由同安区方志办洪汇前主任在省图书馆里发现并引进乾隆版《同安县志》的影印本。目前,乾隆版《同安县志》正在同安区图书馆的协助下,进行古本制作。

对于其它旧版志书的搜寻工作,同安区方志办仍在坚持着。洪汇前主任认为,从《康熙癸巳序》的叙述“自明万历壬子至今,兵燹迭经,片版无存矣。乃命吏于荐绅先生笥中,陆续抄录,竭一岁之力,旧志始具,然脱失不完者夥矣”来看,至少在康熙五十二年(即公元1713年),更早版本的旧志还是存在的,只是保存不全而已。洪汇前希望,如社会各界有任何明朝版《同安县志》的相关线索,能及时与同安区方志办联系。

意义

增进人文情怀和文化自信

方志办介绍,建国后,同安曾两修志书,一部是1985年首编《同安县志》,记录上限为事物发端,下限为1997年5月撤县设区。第二部是2008年修编的《同安区志》,下限至2007年,目前已定稿即将印刷。可以说,同安的志书记录十分完整,那么为什么同安区还要点校《大同志》,《大同志》的意义何在?

原来,2006年,同安曾点校出版了民国版的《同安县志》,该志书共96.5万字,涵盖了疆域沿革、纬候、大事记、山川、水利、城市、建筑等42卷。志书一经出版,在社会各界尤其是海内外同安籍乡亲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海外同安乡亲通过各种渠道上门征求,通过志书了解家乡的历史及文化。社会各界要求点校和出版发行旧版《同安县志》的呼声与日俱增。

并且,《大同志》保存了明朝及之前的大量同安历史资料,是之后修志最主要的资料来源,也是了解、研究同安历史不可或缺的百科全书。点校出版《大同志》,还可以与民国版《同安县志》互为补充,展示不同时代同安的地情和文化风貌,进一步丰富同安的历史文献、丰富同安的地方文化内涵,增进同安人的人文情怀和文化自信。

因此,去年7月,在同安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区政协文史委的积极推动下,同安区方志办正式启动《大同志》点校工作。

挖掘、培养同安文史修编人才

“点校《大同志》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以老带新。”洪汇前介绍说,点校旧志与编纂现代志书不同,点校《大同志》主要为培养具有古文基础、今后可以开展点校旧志、研究历史资料的人才,2000年开始点校《民国县志》时,有黄奕铁、陈金城、许兴盛三位老先生担任编辑,如今许兴盛老先生已去世,黄奕铁、陈金城两位老先生仍在笔耕不辍,中、青年一代具有古文基础及点校旧志经验的人才严重匮乏。

为此,在这次点校《大同志》时,方志办在区政协文史委、教育局的帮助下,特意选用了8个感兴趣、有基础的文史爱好者进行初校,最后再由黄奕铁、陈金城两位资深专家进行统校,借此挖掘、培养和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地方志工作队伍,促进同安文史研究工作发展。

洪汇前还说,点校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却非常耗费脑力和心力。这不仅要求修编人员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好,还要求他们具备相当的文史功底。

而黄奕铁和陈金城两位老先生做的也不仅仅是统校的工作。在8位编辑进行初校的同时,两位老先生也同步启动了初校工作,之后再把自己手稿与8位编辑的进行比对,像批改作业一般一一指出他们的错误、遗漏、不足之处。通过详细指导及共同探讨,促进这批后辈点校旧志工作水平的提高。

发现

康熙年间,文人文章读起来有些晦涩。

“这些文人文章读起来有些晦涩!”3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方志办时,黄奕铁和陈金城两位老先生正对着《大同志》的最后两册,征文志(上)(下),不住地摇头。

征文志即收录记铭、诗文、序谕、状札记文、诗歌赋、记、碑文、辩、赋、序等文章的志书。能被收录其中的,都是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写得十分出彩的文章。

那为什么两位老先生还会摇头呢?

原来,明末清初文人盛行大量引用四书五经的内容,所思所想总逃脱不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9本书的桎梏。两位老先生摇头并不是说当时文人的文笔不好,而是感觉跟民国版《同安县志》中的征文相比,康熙版的征文引经据典太多,没有太多的创新思想,给校注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从这些征文中可见,在明末清初,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两位老先生说,无论如何,点校这些征文仍然有利于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审视历史上的人和事,从而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继承。

事实上,大量引用四书五经也给点校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我80%的时间都放在了点校征文志里,其他分志也常常引用大量典故。”黄奕铁说,每一处引用都要找到出处,这对于明清时期熟读四书五经的文人来说并不是难事,可对于现代人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例如:广善志概述里的“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又曰‘虽有丝麻,无弃菅蒯’”,就分别引用《诗经》和《左传》;祥异志概述里的“六鷁退飞,陨石于宋五”来自《公羊传 僖公十六年》。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朱熹著的《畏垒庵记》提到的一个名叫“庚桑子”的人物。尽管黄奕铁老师毕业于北大历史系,陈金城老师毕业于厦大历史系,又都从事文史工作多年,读了许多古文,但关于“庚桑子”的著作,两人都没有印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查阅到相关资料。

高士轩不在同安主簿廨?

高士轩是朱熹任同安县主簿时,办公、居家、读书、著作的一座小屋,他的二儿子也是在高士轩里出生的。

但是这高士轩在同安的哪个位置,人们曾有不同意见。

普遍的说法认为,高士轩在同安主簿廨西北角,也就是现在厦门(同安)朱子书院的所在地。民国版《同安县志》记载,“宋绍兴间,朱子为县主簿,厅事西北有轩亢爽,署为高士轩”。大意就是公元1153年,朱熹赴任同安县主簿,在县衙西北角发现一轩地势高旷喜人,遂命名为高士轩。

可是又有学者发现,嘉庆版《同安县志》里县署图记载高士轩并不在此,而是在今“为安楼”南角。

那么高士轩到底在哪儿?黄奕铁和陈金城在点校康熙版《大同志》时找到了答案。陈金城说,《大同志》记载及县署图说明了高士轩就在同安主簿西北角,即今建的朱子学院所在地。《嘉庆志》的县署图把主簿廨当作高士轩是错误的。

资料

【链接1】千年古县同安

2000多年前,粤王赵佗叛汉,汉武帝派左翊将军许濙平叛,事后奉旨守闽,驻师营城(今同安小西门),“永镇斯土”。中原汉人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河洛话”,揭开了同安文明史的序幕。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析东安县置同安县,“同安”得名始此。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析南安县西南四乡(即永丰、明盛、绥德、武德)置大同场(即同安县前身)。

公元933年,闽王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称帝时升场为县,同安正式实施县治。其辖境包括今天的金门县、厦门市各区(海沧部分)及龙海市角美镇。元代为加强台湾海峡军事管理,曾设澎湖巡检司隶属同安县兼管台湾民政。

公元1913年析同安县嘉禾里及翔风里的大小金门岛、大小嶝岛置思明县(今厦门市区),翌年又从思明县划出大小金门岛、大小嶝岛成立金门县。因此,金门乡亲称“同安母县”。民间很早就有“许濙开疆二千载,朱熹过化八百年”俚语流传,这些都是同安历史悠久的佐证。

【链接2】校注版民国《同安县志》出版2007年发行

清嘉庆县志之后,同安再无修志,至民国十七年方由举人吴瑞甫主修续志完成,1928年出版,称民国《同安县志》,分四十二篇近百万字,详载了同安发展史,补充了嘉庆至民初七八十年地方史料,弥足珍贵,为研究同安地方史的主要工具书,深受台胞、侨胞和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喜爱。

惜存书无多,又无断句、标点、文言体裁典故很多,一般民众难以通读。三任区方志办主任洪辉星、黄奕铁、林明桐均努力组织人员进行校注,间因全力编撰新县志,故延续至今方完成。送审后,出版方评语为“质量上乘”。校注后的民国县志断句、标点、注释力求准确,使一般中等文化水平的人也能看得懂,并对多处错误进行更正。其书出版,成为同安文史界的一件盛事。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