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华:冯鸿昌的徒弟 同样身手不凡
http://wmf.fjsen.com 2017-12-30 11:36:57 来源:厦门市委文明办

王晓华,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海润码头工程部维修主管。创造桥吊千箱故障率低于0.6‰的全港最低水平,曾获评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厦门“最美职工”。

在特区建设的大舞台,技术工人也能成为城市的主角,比如2017年度厦门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最美人物”之一的王晓华。

19年前,王晓华还是一名来自龙岩大山的学徒工,而今,他负责一个港口码头5亿多元大型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19年前,王晓华还看不懂设备维修图纸,而今,他能针对全英文设备图纸总结出多套教材,指导培训了近百名龙门吊和桥吊司机,而且还完成了60多项技术革新。

起步

入行碰上好师傅 如饥似渴学技术

今年37岁王晓华是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有限公司海润码头维修班班长,港口装卸机械电器修理工技师。

19年前,也就是1998年9月,王晓华从武平职校进入厦门海天码头工作。当时有8个新人进入公司,从学徒工做起。

那时候,王晓华刚出校门,还不到20岁。他每天要在户外坚持一连几个小时的紧张作业,忍受风吹日晒雨淋,碰上高温天气,还要忍受中暑恶心的折磨。对这种环境,他特别不适应,但他坚持了下来。实习三个月后,仅留下两人,他是其中一个。

“我想如果能学到一门技术,走到哪里都有用武之地,当时班长和师傅也都很愿意帮我。”王晓华说,他当时在龙门吊班组,班长很热心地帮他协调住宿,让他没了后顾之忧。而师傅冯鸿昌为了解决维修难题,可以通宵达旦对着机器,对他传授维修“秘笈”。这种无私、敬业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他。

苦练

下班苦背单词,遇到难题追着师傅问

“很多电控系统是进口的,操作系统和维修手册也都是全英文的,看不懂,我就对照‘文曲星’一个个背下来。”王晓华说,他把下班时间都用来苦背单词、研究图纸和研究设备操作上,平时遇到疑难杂症,就追着师傅问。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和实践锻炼,他从“学徒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设备维修技术能手。“刚入行时我连一本技能证书都没有,现在,初级、中级、高级技师证书等都拿到了。”王晓华开心地说。

王晓华个人获得的荣誉特别多,他先后被评为福建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青年岗位能手”、厦门市总工会“优秀班组长”、厦门市“青年岗位能手”、厦门港务控股集团“先进个人”、公司 “十佳员工”等荣誉称号,2016年4月,作为港务系统唯一人选获评厦门市第二批海纳百川“有突出贡献的技师”荣誉称号,享受市政府技术津贴。

王晓华带领的班组获得的荣誉也不少,先后荣获全国“学习型先进班组”、全国海员建设工会“工人先锋号”、全国水运系统“安全优秀班组”等多项全国、省、市级荣誉称号,成为港口战线的一个标杆班组。

服务

累了一天倒头就睡,“求救电话”一响立马爬起出门

海润码头成立于2005年,是一个全新的码头,汇聚了国内最先进的港口设备,运用了许多现代化新技术,自动化程度很高。

那一年,王晓华从海天码头调到这个码头,2011年2月,任维修班班长,负责海润码头价值5亿多元的8台桥吊、22台龙门吊、2台堆高机等大型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这是一个需要24小时待命的职业。不管在哪里,一个电话过来,就需要他给出解决方案,甚至需要半夜赶去“救场”。那段时间,他神经高度紧绷,累了一天倒在床上就睡,什么声音都吵不醒他,但只要工作电话一响,即便是凌晨,他也能第一时间听到,抓起手机就做远程诊断,有时直接奔赴工作现场。

“刚开始,最怕电话响了。”王晓华说,起初,码头成熟的技术工人少,有时一个星期当中有四五天在凌晨接到“求救”电话。

就这样,王晓华把港口发展当成自己的事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带领整个班组有效保证了码头设备的正常运转,迅速处理运行当中出现的设备疑难杂症。

截至目前,海润码头桥吊、龙门吊完好率达到97%以上、保障率达到99.8%以上,创造了桥吊千箱故障率低于0.6‰的全港最低水平。

创新

完成60多项技术革新,节约维修费近500万元

2014年,王晓华主持完成远程智能理货系统改造,做到由传统的“一人一条作业线”转变为“一人多条作业线”,理货人员可在后台办公室进行远程操作,提高岸桥的工作效率、优化港口操作流程,为公司节省近2/3的人工成本,该项目改造获得国家技术专利。

2016年,王晓华主持完成“船舶岸电”项目,做到有效减少船舶停靠时的排放污染。平面运输的LNG油改气、堆场设备油改电、电池转场等技术攻关应用,基本实现码头从前沿到后方较为完善污染排放控制系统。

王晓华还主持完成了L1-L22龙门吊“油改电”改造项目,该设备改造完成投入使用后节能成效明显,每年可节约成本261.6万元,减少柴油使用924 吨,节能861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856吨,减少柴油机运行时间36168小时。

在班组成员的支持参与下,王晓华带领团队完成了60多项的技术革新改造工作,为公司节约维修费用近500万元。

传承

通过知识输出培养技术骨干,在各重要岗位发挥主力作用

王晓华也是冯鸿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骨干,他说:“大型设备维修,一个人能力再强,也不能单独完成,齐心协力很重要,技术传承更重要。”

作为维修班长,他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积极做好“传、帮、带”工作,结合自身多年维修管理经验,整理和总结了几份通俗易懂的学习文档资料,如:《CT变频器培训教材》《BROMMA吊具培训教材》《桥吊典型故障分析培训教材》《ABB变频器培训教材》等。目前,他已举办过40多场讲解,带动了班组维修队伍整体技能的提升。

“哪位同事遇到难题了,我讲了之后,就让他先总结然后在课堂上讲。”王晓华说,他发现通过知识输出,能更快提升班组技能。据了解,他先后培养出十多名高级工、助理工程师等技术骨干,在部门的各个重要技术岗位发挥着主力作用。

作为市职业鉴定中心的考评员,王晓华还指导培训了近百名龙门吊和桥吊司机,这些司机均取得了特种作业操作证,获得电动装卸机械司机的职业资格证书。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