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奎,男,汉族,1972年10月出生,中专毕业后,成为国网福建永安市供电有限公司上坪供电所的一名职工。他20多年如一日,坚守乡村,用努力工作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诚信做人、规矩做事”的格言。
作为一名普通职工,陈德奎把诚实守信体现在具体工作中,保持正直朴实负责任的“品性”,苦活累活抢着干,把每一件“日常工作”当成“重要任务”来对待,不厌其烦地做实做细。
陈德奎入党后更注意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处处带头,任劳任怨。他所在的上坪供电所,是永安这座山城的“山区”,相对于城区,上坪乡的山更大更高,年平均气温仅14℃。可谓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半数以上的村分布在海拔850米以上的山上。而村民的用电,就是由上坪供电所供给的。要确保村民供电安全,陈德奎和他的同事所付出的努力,在高山区,可想而知。
冬季,上坪乡是永安市唯一“年年见雪”的地方,冰天雪地,银妆素裹,犹如北国风光。但陈德奎无心欣赏秀丽风景,他得随时巡查,山高林密路陡,哪里的线路出了问题,他和同事们就得像听到出征号令的士兵一样,顶风冒雪冲向那里抢修。手冻僵了,“哈哈气、搓一搓”再继续,确保以最快的速度让村民通电。
夏天,雨水多,线路抢修必须面对的是道路湿滑,不小心就会“翻跟头”。工作半天下来,往往是“汗水雨水分不清,浑身湿透像泥人”。
就是这样的工作环境,陈德奎一如既往坚持到现在。而且,总是憨厚地边工作边做好事,认认真真地诚信做人规矩做事。他的“名声”在上坪山区为村民所传颂。
“陈德奎又做好事了,上次救了一个人,这次捡了一个装有很多钱和金银首饰、存折的背包,拾金不昧,这个好人第一反应就是想着怎样把值钱的背包还给失主”,上坪乡的父老乡亲奔走相告陈德奎的故事。这是2017年7月11日下午,炎炎的夏日里,陈德奎和同事陈德良正赶往上坪乡进行倒闸操作,在距上坪15公里处,陈德奎发现路上有一个灰色的女士背包。环顾四周,并没有发现有人从此经过,打开背包一看,里面有现金、存折、金首饰、两个钱包等贵重物品。看着这些物品,陈德奎对陈德良说:“哇,这么多钱,还有存折和首饰,失主肯定很着急”,“是啊,我们一定要尽快把背包交还失主”。 随即他们开始查找失主的联系方式。当他们发现背包里有一张移动办卡的回单,回单上有失主联系电话时,陈德奎说“赶紧给这位失主打个电话”。顺着这个电话打过去,很快联系到了失主。接到电话,失主悬着的心放下了。
据失主罗女士回忆,当天下午夫妻二人从青水乡骑摩托车去永安城区买东西,到了城里发现背包丢失,包内有现金、贵重物品和重要证件,若不及时找回将遭受巨大损失。二人心急如焚地正准备去派出所报案,就接到陈德奎的失物认领电话。他宽慰罗女士说:“别担心,我们在单位等你,一定会帮你保管好东西!”。
7月12日下午,远在青水畲族乡的失主罗女士在其妹妹的陪同下,来到上坪供电所认领陈德奎和陈德良捡到的背包。罗女士带来了一面印着“品德高尚,拾金不昧”的锦旗,赞赏陈德奎和陈德良两位同志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质。为了表达自己的真心感谢,罗女士要用包包里的现金来答谢陈德奎和陈德良两位好心人,但遭到了陈德奎、陈德良两人婉言拒绝。因此,罗女士和她妹妹逢人就说“上坪供电所的电工陈德奎和陈德良真是好人……”。一传十,十传百,陈德奎拾金不昧的故事很快传到了上坪乡的几个村,上坪乡的老百姓说“好人总是给人间带来好故事”。
听到乡亲们的赞许,陈德奎说“我和我的同事所做的都是一些良心事,我们的公司要求我们‘诚信做人,规矩做事’,我相信,我们所做的,天下好人都能做到”。
陈德奎诚实守信的品质,“分散”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的认真负责上,“集中”展现在拾金不昧的新鲜故事里,还表现在“突发事件”的行动上。4年年,他巡线深山救人的故事,上坪百姓至今记得。那是2013年7月,也是一个炎炎夏日,陈德奎和同事余兴燕、陈绍蛟等在上坪乡一处偏僻山谷的水田边救出了一位意外跌倒受重伤的老人,一时成为佳话。
2013年7月13日下午,由于台风“苏力”的肆掠,永安市上坪乡境内下起了暴雨,翌日凌晨6时许,陈德奎、余兴燕和陈绍蛟等三位电工奉命上山巡线。巡视完铜西线,三位供电职工于14日上午8时许,来到上坪乡龙共村的10kV东坪Ⅱ线龙共支线65号电杆。
“救命啊”,正在寻找线路故障点的三位电工忽然听到了一阵呼救声。
“有人呼救”,第一个听到呼救的余兴燕说。
“哦——哦——”,为了听清楚呼救声的方向,余兴燕随即大声喊了一声。
“救命啊——”,接着,三位电网职工听到了更大的喊声。从声音传来的方向,余兴燕初步判断,呼救声来自杆线以东百米之外的山谷,当地人称之为深尾。
65号电杆的下方是一段陡坡,因为陡峭而且荆棘丛生,连路都没有,但为了救人,余兴燕和陈德奎等迅速带着劈刀,连奔带跑,沿着东侧的陡坡下山,走到了百米之外的深尾。
所谓的“深尾”是两山之谷,平日里谷底和边坡上有几丘梯田,由于山洪爆发,当时谷底的那丘被用来改种柑桔的旱田已被大水淹没。谷底小溪的东侧是一溜用来种植水稻的梯田,顺着田埂,在距离横穿谷底的公路以东约50米的一丘水田里,余兴燕找到了躺在稻田里的杨诗钤老人。
老人说:“我已没用了,手不会动,腰也不能动了”。余兴燕安慰说:“不会那么严重的,老人家,等等找到您的家人,送你去医院看一下,就没事了”。接着余兴燕又通过电话联系了杨诗钤的兄弟和家人,几分钟后,余兴燕的同事、党员陈绍蛟和陈德奎相继赶到。
看到杨诗钤老人的伤情严重,一向心细,学过急救的陈德奎马上提出,要到附近的村庄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找来一块木板,“要避免在救护的过程中造成伤者二次伤害”,陈德奎说。
走了一段很长的路,陈德奎走到附近的村庄,找来一块大木板,大家小心翼翼地把老人抬到了田埂上,等待杨诗钤亲人的到来。
十余分钟后,杨诗钤的家人及时赶来,大家齐心协力把老人抬上了汽车,送到了永安市立医院。望着老人远去的身影,三位电工才继续踏上巡线的征程。
后经永安市立医院诊断,老人为右侧髂骨折,颈体髓损伤,如不及时救治,可能会发生颈髓水肿,危机生命。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老人名叫杨诗钤,今年70虚岁,当天早晨7时许,老人穿着蓑衣、带着斗笠到深尾东侧的山坡上看秧苗。返回时,由于所途经的路段太窄,而且东侧的山坡还有很粗的芦苇,走过时被东侧山坡上的芦苇挤倒,从2米多高的石崖田塝坠落,倒在水田里,不能动弹。当他听到有汽车路过时,老人便大声呼救。从老人摔倒至余兴燕已经有半个小时的时间,由于山洪爆发,水流声音很大,此前在谷底公路口路过的当地村民肖必杰也未能听到。所幸的是,之后,杨诗钤喊来了陈德奎等3位巡线电工。
杨诗钤的儿媳冯秀红说:“深尾是一个较为偏僻的山坑,下暴雨时很少人会去那里,如果不是三位电工及时发现,并出手相助,很可能会延误治疗,所以,我们非常感谢他们”。
![]() |
![]() |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7-11-30宁德市召开省级文明城市迎评工作推进会
- 2017-11-30丰泽区文明办获“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微视频评选一等奖
- 2017-11-30涵江区召开省级文明城区迎评冲刺会
- 2017-11-30文明才是让不让座的评判标准
- 2017-11-30“八要八不要”为乡风文明提供思路
- 2017-11-30邻里和睦是文明城市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