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70年代初出生的人,因各种原因,她被动地成了那个年代的独生女,再加上她的父母晚年得女,对她疼爱有加。然而,在她身上,我们却看不到人们印象中“独生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那种“标签”。
孝敬公婆
因工作关系,童素华2001年1月从乡镇调到县城,每次回娘家,她的母亲都会跟她说,到了婆婆家,要对公公婆婆好,要孝顺老人家,人老了不容易,不要跟老人家计较等等。童素华从她的母亲口中得知,母亲结婚后不久,父亲被抓去当壮丁,家里就留下母亲和奶奶,当时可以说是穷得叮当响,一日三餐经常是有了上顿就没下顿。尽管这样,母亲还会从稀得见底的粥里捞出少得可怜的米饭让奶奶吃,母亲自个就着米汤配米糠将就着过。奶奶最终还是病倒了,因为没钱治病,奶奶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骨瘦如柴,躺在硬邦邦的床板上疼痛不已。每天晚上,母亲就坐在奶奶的床边,让奶奶靠在母亲身上睡,一动都不敢动,直到奶奶睡一觉醒来说:“不早了,你也累了,扶我躺下来,你也睡吧。”这时母亲才敢活动一下全身,要知道这一靠有时就是几个小时。母亲就这么陪伴着奶奶,直到奶奶过世。
从母亲的诉说中,童素华看到了母亲作为儿媳的孝顺与担当,母亲的言行举止教育着她如何去当一个好儿媳。
都说世上最难相处的关系是婆媳关系,这话虽然夸张了点,但存在的事实确实也不少,不管是网上的报道还是身边熟悉的人熟悉的事,都让人觉得婆媳能好好相处还真是一门大学问。但童素华与婆婆住在一起相处了16年,婆媳关系非常融洽,连她老公都会吃醋问他母亲:“到底我是您儿子还是她是您女儿呀?”
童素华与婆婆关系能相处得像母女,这与她婆婆的疼爱和母亲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结婚后还在乡镇工作时,她每个周末到县城,婆婆总会单独炖份汤给她喝,从不间断,婆婆以这种方式诠释“爱亲”。十几年的朝夕相处,童素华可以问心无愧地说,她以母亲为榜样,做了儿媳该做的事。2006年,童素华的父亲与公公病症日渐严重,因工作关系,父亲在老家由母亲照顾,她只能在周末回家短时间的帮忙,直到2007年8月父亲去世。“每次想起这些,觉得对父亲母亲怀有深深的愧疚。”童素华遗憾地说。而公公生病期间,童素华每天载着公公到医院看医生、拿药,照顾公公打点滴,回到家陪公公聊天安慰老人家。后来,公公转到厦门治病,她天天打电话了解公公的身体情况,嘘寒问暖。2011年11月,童素华的婆婆突发脑梗后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靠她和老公服侍。就拿冬天她给婆婆洗澡来说,就是一件不小的“工程”,因为婆婆腿脚不方便,洗澡时得拿凳子进卫生间让婆婆坐着洗,婆婆怕冷,洗头时只脱掉外衣,洗的过程中得非常小心,为了避免把衣服弄湿了,洗完头发后得马上用电吹风吹干,然后再从上身往下洗,上身洗完擦干穿上衣服,再洗下身,最后脚洗好后也是用布擦干双脚再穿上袜子,然后才扶着婆婆到客厅专用椅子坐。这样洗一次下来就得花上40多分钟。即便是冬天,穿着单衣给婆婆洗澡,也仍是满头大汗,更不用说夏天了。有时童素华跟朋友说起给婆婆洗澡的事,朋友们几乎表示做不到像她这样。童素华说,其实,把婆婆当母亲对待,做什么事都是顺理成章的。童素华的老公作为婆婆的儿子,也是孝顺有加,当童素华给婆婆洗好澡后,他便开始给他母亲做脚底按摩,每次都得半个多小时。还有一件是她老公一直坚持做的事,那就是除了下雨或者出差外,他都会利用下班时间扶着母亲到楼下小院子散步锻炼。每次看到她老公扶着母亲在院子里的身影,邻居总会竖起大拇指对他们说:“你们真孝顺!老人家有你们是她的福气!”
童素华说:“换位思考一下,我们这么做也是给孩子看,当我们老了,也希望晚辈能把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值得让童素华欣慰的是,她的儿子从小耳闻目染他们是如何对待长辈,所以这种孝顺在孩子身上也得到体现,小小年纪的他会在他们不在家的时候,帮奶奶倒尿并清洗尿壶,尽力帮着照顾好奶奶。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