汀江国家湿地公园
“十里画廊”庵杰漂流
“一江两岸”大夫第
东南网9月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戴敏 通讯员 陈天长)
9月2日,恰逢周末,长汀县三洲镇的汀江国家湿地公园内,一朵朵莲花随风摇曳,引来不少游客与摄影爱好者驻足欣赏,这个按照4A级景区标准建设的湿地公园,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和村民们游玩休憩的好去处。
汀江国家湿地公园项目,是长汀进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修复水环境提升水文化的重点项目之一。2013年7月,长汀县被水利部列为45个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近年来长汀在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水文化提升等多方面入手,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
水资源管理,实施最严格
长汀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的试点期从2014年至2016年,重点建设范围为汀江流域(长汀段),区域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
“水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严格管理水资源。”长汀县水利局水资源股股长黎永春说,2014年以来,长汀县建立完善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了水资源管理绩效考评制度,加强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严把取水许可审批,落实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
据介绍,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在2016年取得了明显效果,全县用水总量、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等“三条红线”均在控制范围内,完成预定目标,2016年,长汀县水功能区水质双指标评价达标率均为100%。
在对河道及水源地水质监测方面,长汀实行常态化监测。对汀江干流、郑坊河口、南山河口、濯田河口河道断面进行水质监测,建设了陂下、正方2座集中洪水水源地水质在线监测站,实现了城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无常住居民,一、二级保护区内无排污口。
今年,长汀实现县、乡、村级河道“河长制”全覆盖,设立河道管理中心,建立了18支河道打捞队伍,招聘72名河道专管员和299名河道保洁员,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治理河道,河流断面水质、水生态、水环境明显改善。
此外,长汀县在水电站管理上的做法也值得点赞。2015年以来,长汀按水生态建设要求,探索建立水电站修复机制,在全省率先退出小水电站21座,总装机4680千瓦,累计恢复生态河道46.13公里,改善生态河道73.5公里。
建设带保护,重在水修复
位于汀江河畔的汀江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590.9公顷,其中湿地面积466.8公顷,占总面积的79%,包含汀江及其支流河道28.5公里,属于典型的河流湿地公园。
公园以客家母亲河——汀江的保护为主题,按照4A级景区标准建设,经过4年建设,这里已栽满绿树红花,小桥流水潺潺,成为集河流湿地保护与恢复、生态文明教育、科研监测、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汀江国家湿地公园是长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四大特色工程之一,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中,长汀县实施项目带动,63个项目全面启动,已完成投资24.38亿元。按照“一轴两核三区六带”水生态系统
总体格局,以汀江为轴心,建设包括水资源调配工程、水土整治工程、水环境整治工程、水文化保护与提升等“九大工程”。
“水生态建设,重在修复。”黎永春介绍说,长汀县水生态修复工程包括水土整治工程、流域综合整治工程、小水电退出工程、环境综合整治、水系连通工程,完成总投资10.03亿元。水土整治工程,实施了汀江水源涵养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建设,申请了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全县17个乡镇水土流失治理,治理面积52.07万亩。
汀江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是生态景观工程,同时也是水生态修复工程。长汀县在汀江与南山河汇合口下游建设了拦水闸坝,实施汀江与南山河的水系连通工程,既为湿地公园补水,又为历史文化名村提供了亲水生态环境。
提升水文化,打造新品牌
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资源管理与修复是基础,而如何提升水文化,将水景观与旅游相结合,打造高端生态旅游产品,长汀县也在不断探索,并走出了一条特色水景观旅游之路。
在众多项目建设中,长汀重点建设城区“一江两岸”工程、汀江国家湿地公园、龙门水生态天然景观工程及山水游逸园曲凹哩等四个特色生态旅游产品。
每天晚饭后,家住长汀东大街的魏强都会和老伴沿着汀江边的古城墙散步,“现在济川门、大夫第等都修建起来了,景色好了很多,汀江经过清淤疏浚,也比原来清多了”。
据悉,“一江两岸”工程,突出修旧如旧重现汀州古城风貌,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新品牌。而位于客家母亲河汀江的发源地的龙门,通过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程,将汀江上游庵杰乡、新桥镇,通过沿汀江两岸连绵约15公里的河谷地带,结合田园风光和山林亮化,打造成了天然的山、水、田、林相融合的十里生态画廊。
这些典型示范工程的建成,给人们提供了休闲观光、度假的好场所。其中,龙门汀江源“天下客家第一漂”和新桥“曲凹之旅、乌篷之恋”漂流项目,自2015年建成以来已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三洲国家湿地公园,自2014年11月11日正式开园至今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使长汀取得显著的生态、社会、经济成效。
生态上,提高了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截至目前,全县建设河道生态护岸313公里、河道堤防52.71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93.1%,每年能涵养4000万立方的水源,源源不断汇入汀江。
通过水文化及水景观建设,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污染,提升了防洪标准,还开发了高端生态旅游产品。增加除涝受益面积3.5万亩,改善农田灌溉面积5.6万亩。
随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各项指标逐步趋于合理。据统计,2016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功能区达标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88.5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87.45%。
责任编辑:康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