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诚信建设平台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中华文化> 头条 > 正文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阅历天下当是成功之本
http://wmf.fjsen.com 2017-09-01 17:41:0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孔子还原研究的困惑

孔子一旦成了圣人,他的名字就成了公共的文化符号,人们可以尽心竭力地对之进行阐释、开发、涂饰和包装,他也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再属于他本来的自己了呢?

在孔子还原研究中,我们首先接触的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两千年间大量的孔子研究,究竟是在研究本来的孔子,还是在研究历代儒林人士和统治者层层叠叠地给孔子附加上的涂饰?

孔子从春秋时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者和教育家,演变成圣人,经历了周秦时代的“前圣人时期”,从汉到清的“圣人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失圣人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后圣人时期”。

在这两千余年中,“圣人时期”所占的时间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孔子受到一浪接一浪的学术上的解读和政治上的诠释,积累不可谓不丰厚。同时又颇有一些“圣人之徒”,以千差万别的姿态和色彩,对之进行着闪耀着灵光的装扮、涂饰和改造。这是否意味着,孔子一旦成了圣人,他的名字就成了公共的文化符号,人们可以尽心竭力地对之进行阐释、开发、涂饰和包装,他也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再属于他本来的自己了呢?

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历史性的命题:如何,以及孔子思想的本来,从而能够在本来状态中透视孔子及其思想力量的来由和去向。

我们不妨看一看,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的“失圣人时期”留下什么值得注意的教训。由于近代史上袁世凯的祭孔和推行在学校读经,以及后来的军阀、政客和侵略中国的日本的崇孔等等别具用心的开倒车行为,以《新青年》为中心的新潮知识分子群体在五四前后,出于现代启蒙和救亡图存的需要,曾经把批判孔子当作诊治“中国愚弱病”的文化战略的构成。

细心考察起来,他们的文化批判主要的也不是批判本来的孔子,而是两千年沉积下来的对孔子的解释和涂饰。批判的结果,使孔子头上的灵光和脸上的涂饰消解了,剥落了,颜容黯淡,斑斑驳驳,显出一副迂腐相或者滑稽相。剥除涂饰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涂饰剥落之日,或许就是事物本真呈露之时。我们不妨平心静气地清理一下,当时最深刻的思想者鲁迅剥落孔子涂饰之时,到底留下什么文化启示。

鲁迅说过:“孔孟的书我读得最早,最熟,然而倒似乎和我不相干。”鲁迅几乎读过全部的“十三经”,但他当时的思想趋于启蒙的异端,文艺上提倡“摩罗诗派”。鲁迅在杂文中又以调侃的笔墨作所谓“学匪派考古学”,他以带叛逆色彩的“学匪”自我戏称,对孔子抱着一种“并不全拜服”的态度,写下了《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既然态度属于“并不全拜服”,他采取的就不是崇拜圣人的姿态,在一边调侃、一边推衍中,为自己保留足够的精神自由,就连文章标题也显示几分无拘无束的吊诡。看他这样调侃儒家“中庸”的思想方法:

我中华民族虽然常常的自命为爱“中庸”,行“中庸”的人民,其实是颇不免于过激的。譬如对于敌人罢,有时是压服不够,还要“除恶务尽”,杀掉不够,还要“食肉寝皮”。

然则圣人为什么大呼“中庸”呢?曰:这正因为大家并不中庸的缘故。人必有所缺,这才想起他所需。穷教员养不活老婆了,于是觉到女子自食其力说之合理,并且附带地向男女平权论点头;富翁胖到要发哮喘病了,才去打高而富球,从此主张运动的紧要。我们平时,是决不记得自己有一个头,或一个肚子,应该加以优待的,然而一旦头痛肚泻,这才记起了他们,并且大有休息要紧,饮食小心的议论。倘有谁听了这些议论之后,便贸贸然决定这议论者为卫生家,可就失之十丈,差以亿里了。

倒相反,他是不卫生家,议论卫生,正是他向来的不卫生的结果的表现。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以孔子交游之广,事实上没法子只好寻狂狷相与,这便是他在理想上之所以哼著“中庸,中庸”的原因。

鲁迅看问题,总是透入一层,深入到语言背后的社会心理,看到了人文学理的创造存在着某种“病灶效应”。透视这种深层的社会心理,其实也是触摸到了孔子的本意。

春秋战国之世,社会混乱,战祸频仍,处理人际、国际关系,岂有“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可言?鲁迅引用来自儒家经传《尚书·泰誓》“除恶务尽”一语,以及《左传》襄公二十一年“食肉寝皮”一语,来说明中国人并不中庸,可谓切合孔子发表中庸言论的时代情境。历史真是富有戏剧性,乍看起来,鲁迅与孔子思想相距甚远,甚至南辕北辙,却在这种有意无意的调侃之间,不期然而遇合。就仿佛在登山,一个从东面出发,另一个从西面出发,相距可谓遥远,但一旦“会当凌绝顶”,在“一览众山小”的时候,却不期然而遇合。这种殊途同归,也许就是思想史上有意味的吊诡。但是,吊诡中存在的真实,有时是更深刻的真实。从中可以看到,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从思想方法论的角度,切中要害地针对当时的社会思想状况的。孔子思想不是凭空杜撰,而是有的放矢,对于中国社会的病根和病灶,具有潜在的针对性。这就是孔子思想的力量由何凝聚之处。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文

责任编辑:康金山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