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的黄秀泉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经历:26岁时,换第一个肾,35岁时,换第二个肾。长期服药后,他出现视力下降、胆囊结石、高血糖、肠胃病等多种并发症,却仍在心爱的岗位上忘我地工作。在同事眼中,黄秀泉是一位一心扑在事业上,趴在田间不理人,只会干活不懂享受的农技“铁人”。他自己却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农技员,正在自信地和自己的第三个肾‘赛跑’”。他先后荣获全国农业先进个人、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沙县道德模范、2016感动福建十大人物、2016年福建省“最美职工”等荣誉称号和荣登2016年10月“中国好人榜”。
两次重病,却始终一心扑在岗位上
幼年贫穷、饱受饥寒之苦的黄秀泉从小就有一个质朴的梦想:让更多的人吃饱饭。1986年,黄秀泉从三明农校毕业,如愿到沙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当了一名农技员。
黄秀泉是幸运的。那几年,被誉为“杂交水稻之母”的中科院院士谢华安每年都会到农科所,对当时全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汕优63”水稻进行一系列试验研究。初出校门的黄秀泉珍惜每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从谢华安那里,他既感受到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魅力,更坚定了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的信念。
黄秀泉也是不幸的。1991年6月,天气高温高湿,为降低汛期强降雨使农田积涝、植株倒伏的风险,黄秀泉带着3名技工对稻田进行开沟、整渠、排水。连续多日劳累,黄秀泉脸色苍白,呕吐不止,到县医院就诊,被诊断为急性肾炎。领导同事不放心,劝他到南平市九二医院复查,诊断书上的“尿毒症”3个字,让黄秀泉潸然泪下。
没有别的选择,年仅26岁的黄秀泉做了肾移植手术。“活着,就不能停下工作。”仗着年轻,他在术后更加玩命地扑在岗位上,白天田间调查,晚上电脑统计分析,发现异常第二天及时复核……
无情的病魔并未远离他,仅仅一年后,移植的肾开始排斥。黄秀泉并不太在意,身体再不舒服,工作也不肯落下。1999年底,那个陪伴了他8年的肾再也无法支撑,肾功能完全丧失。在去医院的路上,黄秀泉昏迷过去,他的弟弟使劲掐他的人中穴,掐得表皮都裂开了。
老天又给了他一次机会,医生将黄秀泉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2000年9月,他做了第二次肾移植手术,拥有了第三个肾。两次换肾,长期的抗排斥治疗,免疫抑制剂、激素等药物的毒副作用,导致黄秀泉机体免疫力下降,造成许多脏器不同程度损伤。但黄秀泉一直很乐观,常说:“能工作就说明自己‘活着’,活着就是一件最好的事。” 他一次又一次主动承担了国家、省、市等水稻区域工作直到现在。
责任编辑:卓志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