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病人“斤斤计较”
身边的同事都知道,陈良万有个习惯,经常为了病人的利益而“斤斤计较”。工作中的一些小点滴体现了他处处为病人着想。
面对小婴儿,他会把听诊器在手里先暖热,再伸进去。
孩子先天性心脏缺损,要拍个彩超片,他会提醒:“等孩子睡熟了再去,这样不会来回翻滚,影响拍片效果。”
每次查完房,他都会顺手为病人盖好被子。
病人或家属来找他,他常主动和他们握手,嘘寒问暖。
在心外科大楼病房里,你找不到办公室的位置,都被改造成了病房。这是因为经常有患者没有床位,需要在走廊上加床,无法好好休息。他看不下去,就将办公区改为病房,“我们辛苦一些没关系,别苦了病人。”陈良万说。
普通医生术后缝针要用4-5根线,同样的伤口,他只要用2根,光缝针就能省下几百元。
新就诊的病人,能不做的重复检查,陈良万都尽量不开,他总告诫学生:“重复的检查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来回地奔走于各种检查中也给病人造成身心上的负担。”
遇到病人住进ICU,科室也尽量在病房给家属留一张床位,以方便及时沟通,也为家属省下住旅店的钱。考虑到家属对病人的那种焦虑担心的心情,做好人员消毒的同时,心外科率先将ICU的探视频率调整至一天一探视,并在ICU内设置家属床位,方便家属照顾和休息。
对于下级医生和学生,陈良万是严苛的。“人命大于天,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或懈怠导致病人的病情出现反复。”陈良万说。动作慢一点、刀口多切了一厘米、病例准备得不充分……他都会严格批评。陈良万还有个规矩,所有的年轻医生和自己带的研究生在晚上8点前不许下班。无论出差再迟,陈良万晚上都会回到病房查房,特别是ICU,他一定要对每个病人的情况了如指掌才放心。
把先进技术送到基层
作为医院党委书记,陈良万把“党建+医疗”模式作为医疗扶贫攻坚工作的凝聚点,组织党员和中青年骨干投身到西部地区和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医疗扶贫大潮中,到新疆昌吉州、宁夏固原、青海西宁、西藏昌都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龙岩第一医院、连城县医院、永定区医院、汀州医院等革命老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对口医疗扶贫,奉献青春,发挥才干,用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2016年7月12日,人民日报第六版重点报道了医院援宁医疗队事迹。此外,他组织医疗骨干将老弱病残、边远地区的群众作为服务的重点对象,着力解决弱势群体及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到全省各地开展“送医上门”活动,每年服务群众万余人次。
他还经常下基层,毫无保留地把最新最优的治疗方案推广到基层,“这样一来基层医院有事可做,二来在基层医院做手术报销比例大,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便民惠民的目的。”组织知名专家教授讲师团,经常性开展“送知识送技术到基层”培训活动,足迹遍布上杭、长汀、平和、漳浦、政和、连江、福清等地,为各地县属医院、乡镇卫生院、诊所的基层医务工作者传授先进医疗技术及工作经验。陈良万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要做的是宗师,而不是单纯的开刀匠。”
责任编辑:卓志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