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会的文明和发展离不开志愿服务精神,一个城市文明和进步有赖于千千万万志愿者的奉献,一支志愿服务队伍的价值关键在于“恒心”。志愿是种精神,服务是种行动,精神需要持久的行动才能常青。
志愿队伍要有机制推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发挥志愿服务站在便民利民,提升城市文明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定岗、定位、定品牌上建立志愿服务队伍,在专一、专心、专行上下功夫,在常态化上开展志愿活动,确保不断线、不断层、不离民。如,持续联合高校青年志愿者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发挥高校志愿者的技能,为社区提供更加接地气的服务,当好志愿服务“宣传员”;传承提升志愿服务工作品牌,彰显本土特色文化志愿者队,接地气的开展志愿活动,当好志愿服务“工作队”;组建网络工作队伍,开辟网络阵地,传播文明风尚、弘扬社会正能量,当好志愿服务“传播者”等等。
志愿队伍要有氛围包容。“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目前,志愿服务组织方式还受到一定的局限,范围仅限于政府主导、单位自建、社团拼凑等,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志愿精神”,群众民众“自发状态”数量并不多,志愿服务亮丽的风景线构筑并不完美。笔者看来,在全社会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是时代的诉求、和谐社会的呼唤,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要的是全社会大多数人员的共同奉献,一两个志愿服务品牌代表不了不了什么,一小部分人参与,构筑不了长城;要的是公民道德提高,只有通过培育公民道德,才能意识到为奉献他人,也是在展现人生价值;要的是社会的正能量,最美的人物,需要精神上支助,客观上的物质保障,才能生根发芽长存的希望。
志愿队伍要有平台支撑。如:莆田当前开展“关爱老人·一元理发”、“电力义修哥 点亮爱心灯”、“网络求真”等志愿服务活动,用平台渗透到群众的生活中,展现志愿服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同时,需要加强志愿服务站的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城市、社区要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和联系点,让更多的人知道“我要去哪里服务、在哪里需要我服务、哪里是我共同的团队”。要有“微联络方式”,实现哪里有需要“呼之能来、来之能战”,实实在在为民解忧排难,使志愿服务活动扎根民心。要有志愿论坛天地,定期展示志愿的价值,定调志愿的精神,把回馈活动当做志愿精神的支柱。(谢黎明)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12-05中央文明办调研组到龙岩市调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 2016-12-05莆田湄洲岛深化文明城市创建 多举措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 2016-12-05文明基因在思明人血脉中根植流淌
- 2016-12-04鹭江道社区开展文明创建巡查志愿服务活动
- 2016-12-04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7部门印发《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
- 2016-12-04《厦门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将列入立法计划 在金砖会晤之前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