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炳耀出事地点。南都记者李玲摄
周炳耀与妻子的合照。
周炳耀获得的奖励证书。
周炳耀在生活中总是笑呵呵的。
周炳耀
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村支书。今年9月15日,正逢中秋佳节,超强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福建。村支书周炳耀为保护村民人身财产安全,在村里巡查抢险时不幸遇难。年仅45岁。
在整理周炳耀的遗物时,女儿发现父亲随身的钱包里仅有29 .5元,而母亲身上也只有200元。村主任刘长务说:“周书记还欠信用社6万元贷款,他是村两委中最穷的一个。”
9月15日,本该团圆的中秋,却带走了与刘冬菊一起生活了26年的人。
那天清晨,台风“莫兰蒂”在闽境肆虐,暴雨倾盆破空而降。身为村支书的丈夫出门巡查,刘冬菊不放心,跟在身后。当看见丈夫趟着近一米深的水清理涵洞时,她几次叮嘱丈夫小心。孰料,一个转身,“人就落水没了”。
她吓坏了,一边哭叫,一边追着被奔涌的泥流卷走的丈夫跑,却怎么也赶不上……再见到丈夫时,是在溪流的下游,距村庄5公里外,“他走了,没留下一句话。”
刘冬菊的丈夫,周炳耀,是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的村支部书记。正因为他在滂沱大雨中,及时清理了堵塞的涵洞,当天桥边及上游的村民才能逃过一劫,免于洪水的侵袭。而他自己,却不幸被急流带走了,年仅45岁。
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时曾指出,“老区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党的感情深厚,他们奉献的多,索取的少。”周炳耀正是这样的人。
作为一名基层村干部,周炳耀很平凡,没有特别突出的功绩。但他的平凡中,闪烁着不平凡。当了三届村书记,周炳耀为村里做了不少实事,七年如一日,总在不求回报地付出着。
74岁的村民周传义回忆,周炳耀走的那天中午,村民们基本没有心情吃饭。
“洪水冲走了他的躯体,但留下了更多的思念。”
为了让村里的老人有个娱乐休闲的去处,在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周炳耀带头和村干部共同垫资17万元,买下一栋闲置的房子,改造成老人活动中心。那一次,他把攒下准备给儿子举办婚礼用的3万元钱也垫进去了,至今这笔钱还欠着。
乡人大主席李扬盛是庄里村的包村干部,据他介绍,村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恶劣,群众的生活并不宽裕。周炳耀总想方设法帮村里做实事,“他的一生短暂,但都在奉献。”
舍命排险情
他奋力拔出堵塞涵洞的竹竿,水流畅通了,他却被卷进洪流
9月28日,台风“鲶鱼”来了。庄里村的小溪又成了“滚滚黄河水”。这条连接村干道的小溪,村里人叫它“庄里溪”,全长约10公里。平日里,溪流缓缓,清澈见底。
当晚11点多,刘冬菊被村干部连夜转移到地势较高的紧急安置点。两周前,台风“莫兰蒂”冲毁了庄里溪的部分土质堤岸,包括刘冬菊家门后的溪流护坡。她家的房子因此成为了危房。
尽管有一双儿女守在身边,但刘冬菊依旧不敢入睡。夜空里大雨滂沱,安置点旁洪流奔涌,一切都那么熟悉,仿佛那一日重现。
那一日是9月15日。早晨天一亮,大概5点多,周炳耀就换上草绿色的迷彩服,披着蓝色的雨衣,准备出门。窗外,瓢泼大雨,溪中,水流湍急。刘冬菊想拦住周炳耀,让他等雨势渐小再走。但丈夫只说了一句“这是我的责任”,便推门而出。
根据村里前一晚制定的防汛预案,这天一大早,周炳耀和村支委张华忠需再次对全村开展巡查,排除隐患点。两人见面的地点,是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活动中心附近的河道地势呈漏斗形,低洼处涵洞窄小,是重点巡查的地段。
果然不出预料。周炳耀到活动中心后巡视河道发现,由于上游菇棚倒塌,一些竹竿、菇筒等堆积物顺流而下,堵住涵洞,导致水流受阻,水势上涨,部分临河的房子已经被水淹了近一米深,随时可能被冲毁。
周炳耀急忙来到河道边,清理涵洞垃圾,将外露的竹竿一根根往外拖拽。
村民周传义家土木结构的房子正位于此处。“莫兰蒂”带来的“倾缸大雨”让周传义一夜未眠,那天清晨6点10分左右,他刚好站在桥边,距离周炳耀三米多。
他看到,周炳耀用力拔出又一根粗重的竹竿。这是他拔出的第四根竹竿。一下子,涵洞的水流就畅通了。急速的水流瞬间将周炳耀拖入桥下。
“他在我面前落水,身子被水卷起来过一次,脑袋上都是泥浆,转个弯就看不见了。”整个过程只持续了三五秒,势不可挡的洪水将74岁的周传义吓蒙了。至今,他还在自责,“如果当时能反应过来递个竹竿,他或许有生还的机会……我怎么这么傻呀?”
不远处的刘冬菊和张华忠慌忙赶过来,追着洪水跑。
回想这一幕,是一脸憔悴的刘冬菊最悲伤的时刻。她泣不成声,一手拭泪,一手捂着胸口,断断续续地说,“我看到水漫到他胸前。他浮起来了一次。我感觉他好像看了我一眼,但很快又被卷没了。”
还在雨中沉睡的庄里村,被周炳耀不幸落水的消息惊醒。上百位村民紧急出动,冒雨寻人。7点18分,在距事发地5公里外的树兜村,人们找到了遍体鳞伤的周炳耀,已没有了呼吸。
家中“顶梁柱”
平日里忙完村里的大小事,他有时也会做点散工补贴家用
庄里村千里之外的辽宁,周炳耀在此打工的儿子周铭灿接到了噩耗。他把电话打到千里之外的海南,把消息告诉嫁到当地的妹妹周巧烂。身处天南地北的兄妹俩在电话里哭成了泪人。
周炳耀一家七口人。父亲周新柜今年78岁,一双儿女相差两岁,名字里分别带着“灿烂”两字,均已成家,只是儿子的婚礼还未正式办。去年11月,周炳耀当上了爷爷,有了个小孙女。
9月14日傍晚4点多,儿媳妇余琴带着9个月大的孩子,从邻镇鹤塘回来提前过中秋节。周炳耀开会回家,看到小孙女,兴奋地抱了好久。
一家人团聚的当晚,刘冬菊煮了稀饭,特地做了四个菜,一盘鸡爪,一盘卤豆腐,两盘青菜,分别是苦瓜和丝瓜。吃完饭,周炳耀又出去值班巡逻。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家休息,不过基本没睡着。
刘冬菊记得,当晚丈夫还在念叨,“我最怕哪里的房子倒塌了。”
据古田县委宣传部部长余榕梅介绍,“莫兰蒂”台风致使古田县普遍受灾,其中卓洋乡最严重,一共倒了57栋房子。距离卓洋乡政府3公里的庄里村,如果不是周炳耀及时疏通河道,湍急的水流继续往上涨,将使上游的房子和住户都处于危险之中。
周炳耀奋力守住的房子没有倒塌,但对于刘冬菊来说,家里的“顶梁柱”倒了。
和村里大部分人一样,年轻时的周炳耀也曾出远门打工。他到过北京、深圳,也去过南平。后来,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和体弱多病、患有脑垂体失调症的妻子,他选择留在村里。
作为村支书,周炳耀每个月有120 0元的工资收入。平日里忙完村里的大小事后,周炳耀会到自家菇棚种植食用菌,有时也会做点散工补贴家用。
这个家并不富裕。
在整理周炳耀的遗物时,周巧烂发现父亲随身的钱包里仅有29.5元,而母亲身上也只有200元。村主任刘长务说:“周书记还欠信用社6万元贷款,他是村两委中最穷的一个。”
急村民所急
每当村里人喊他帮忙,即便吃饭吃到一半也会出门
在周炳耀家里,比较值钱的大概要属那辆黑色的比亚迪汽车了。那是大约5年前,为了方便来回乡里开会,他东拼西凑花了两万八买来的二手车。
虽是私家车,但这部车更像村里的救急车。
2014年夏天,村民张巧明四个月大的女儿突发肺炎,半夜1点多高烧不退。在接到张巧明的求助后,周炳耀连夜开了2个小时的车,将母女俩送往古田县医院。后来由于孩子病重,需转院至省妇幼保健医院,周炳耀又立即拉上她们直奔福州,并为没带够现金的张巧明垫上医药费。此后两个月里,“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一有看病需要,周书记都会赶来帮忙。我们给他油费,但他不肯收我一分钱”,张巧明说。
在庄里村,搭乘过周炳耀车子的人不在少数。在75岁的周传仓看来,“这部车牌号为‘ 闽A N K 008’的车子好像全村的救护车一样,有人生病来不及打120,不管远近,他都会帮忙送医。”
不光充当村里的司机,周炳耀还发挥所长,义务帮村民修理水电,安装彩钢瓦等。对待村里的老人,周炳耀更是上心,办理医保和社保、上山砍柴、交水电费等,事无巨细,他都尽力办成。
刘冬菊说,“每当村里人喊帮忙,他即便吃饭吃到一半也会出门。”看着周炳耀长大的村民周传义说,“他从小就很忠厚,对人热情。当了村委和支部书记后,做事从不计报酬与得失。”
除了急村民所急,周炳耀还十分重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据村主任刘长务介绍,周炳耀担任村支书7年多,共为村里争取到80多万元的项目资金,硬化村内水泥路6条,修建机耕路3条共计5公里,修建河岸护坡1 .5公里,建设完成了老人文化活动中心和村自来水工程等一批惠民利民项目。
“十多年没修成的机耕路,在他的努力下铺好了。”在刘长务看来,路难修,有时不仅仅在于经费,一旦涉及土地问题,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并非易事。有一次,村里的道路拓宽硬化,路修好后,一户村民称,自家农田的沟渠被堵住了,要求恢复原貌。后来,周炳耀带着刘长务动手把水沟往另一个方向改道,这才把事情解决了。
庄里村是个“空壳村”。这个400余人的村庄,有一半以上的人外出打工,村里留守的老人居多。去年11月,为了让村里的老人有个娱乐休闲的去处,在村集体没有任何收入的情况下,周炳耀带头和村干部共同垫资17万元,买下一栋闲置的房子,改造成老人活动中心。
那一次,他把攒下准备给儿子举办婚礼用的3万钱也垫进去了,至今这笔钱还欠着。
脱贫带头人
手把手教村民种菇,最大的心愿是让群众口袋鼓起来
卓洋乡地处宁德市古田县东部,全乡面积97 .9平方公里,201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122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属于相对贫困的传统农业乡镇。周炳耀所在的庄里村,全村面积2平方公里,共124户414人。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为反季节蔬果与菌菇,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周炳耀当选村支书后,组织村民种菇致富,手把手传授经验。
卓洋乡党委书记陈昱晨还记得,第一次到庄里村见到周炳耀时,他正在田里指导一位村民种植,瘦小而又朴实的周炳耀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非常踏实的干部,做事从不抱怨也不马虎。”
卓洋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人选李霞表示,“周炳耀是村里的致富引路人”。村民在种植菌菇,遇到诸如菌种变颜色、长得奇形怪状等问题,总会来询问周炳耀。他不仅会耐心传授种菇技艺,还会帮忙播种、灭菌、采收和联系销路。在采菇季来临时,周炳耀还会召集种植户合作,今天帮这家收成,明天给另一家帮工,“整个季节他都在忙。”
为了提高食用菌的价格,据刘长务介绍,今年周炳耀把各家各户的产品整合起来卖,“售价比往年高出2-4元”。目前,庄里村124户村民中,有将近80户人家种植香菇、木耳等农产品。菌菇行情好的话,一菇筒可以赚2元钱,散户们基本上都能种两三万筒,一年可有四五万元的收入。
在周炳耀的带领下,村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人均收入从2009年的3480元,增加到2015年的12860元,收入翻两倍,超过卓洋乡平均水平。村里的贫困户也从2012年的10多户,减少到去年底的4户。
在庄里村“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记录本上,周炳耀说过一句话,“我们要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致富奔小康。让群众的口袋鼓起来,让我们的群众富裕起来。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乡人大主席李扬盛是庄里村的包村干部,据他介绍,村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恶劣,群众的生活并不宽裕。周炳耀总想方设法帮村里做实事,“他的一生短暂,但都在奉献。”
“全村里每家每户,他都牵挂于心。多好的人就这样走了,我觉得太可惜了。”多日来,村民黄丽娟仍沉浸在悲伤中。和她一样,庄里村的村民也在想念着这位总是笑呵呵的村支书。
刘冬菊从未坐着丈夫开的比亚迪驶出过宁德市;夫妻俩曾计划去厦门看海;儿子周铭灿的婚礼拟在下个月举行;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马上就要落成了……
只是这些事,周炳耀都来不及看了。
采写:南都记者 李玲 发自福建宁德
图片由家属提供(除署名外)
责任编辑:康金山 |
- 2016-10-27城厢区开展“远离欺凌 做文明美少年”法制教育进校园
- 2016-10-27涵江区:改善人居环境 培育文明乡风
- 2016-10-27丰泽区委书记调研美丽社区建设 为文明城区创建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