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要讯
  • 道德建设
  • 文明创建
  • 志愿服务
  • 未成年人
  • 我们的节日
  • 人文福建
  • 文明网校
  • 诚信建设平台
  • 公共文化服务校园行
  • 来稿选登
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2016中秋> 相关评论 > 正文
让中秋节回归优雅
http://wmf.fjsen.com 2016-09-13 15:58:48 凌保康 来源:惠州文明网    我来说两句

中秋节来临,有人准备回家陪父母过节,有人想着利用中秋假期出游,有人则已经约好了密友,准备假日狂欢。生活方式如此多元化的今天,中秋佳节显得丰富多彩。但中秋节如果只图“热闹”,很有可能偏离传统文化,让这个传统节日少了几分优雅。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文化节日之一,中秋节的优雅与生俱来。古时候的中国人,每逢中秋节就祭月、吃月饼、赏桂花等,其中寄托着祈盼丰收、祈祷幸福等美好愿望。中秋圆月更是被文人墨客赋予思乡、团圆等情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佳句,已经植入了中华民族的记忆中。中秋节本是民俗的、文化的、情感的,今天我们更加丰富的物质生活,不应覆盖中秋节的优雅,而是应当利用各种生活便利,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表达情感、记住乡愁,让中秋节回归优雅。

让中秋节回归优雅,一定要厘清物与情的关系。中国人重人情,很多人喜欢在节日送礼表达祝福。家人、邻里之间在中秋节互致问候,这本是好事。但是很多人太过于重视礼,似乎礼物越贵重,情感就越浓厚。特别是一些有求于人者,想利用中秋节契机,以厚礼作为敲门砖。正如用金钱买不到爱那样,礼物代替不了情感,中秋节若沦为送礼的节日,这无疑让中秋佳节变得庸俗。佳节来临,家人、朋友、邻居、同事,最重要的是联络感情,互致问候,送上祝福,就会收获感动。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张从远方寄来的贺卡,都足以让人感受到情之重。

让中秋节回归优雅,不应用狂欢代替乡愁。如今很多人的过节模式基本一样,就是变着方式进行狂欢。或者来一次沙滩篝火晚会,或者通宵打牌喝酒等,方式不一而足。利用节日进行适当放松,这本不为过。但只求狂欢的过节方式,是否忽略了节日内涵?特别是充满着乡愁的中秋节,若只求快乐尽兴,显然难以品出节日的真味道。中秋皎洁的月光,是“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式的感怀,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式的美好祝愿,其潜台词都是浓浓的乡愁。中秋节,当然不能忽略这份传统情感。利用佳节好好孝敬父母和长辈,约多年不见的同学、朋友在月下畅谈理想人生,给无法见面的人们打一个电话、发一条问候信息,让中秋节充满感恩,从乡愁中挤兑出更多情怀和快乐,让中秋节的优雅实实在在。

过中秋节,若不注重传统文化,不尊重它的情感蕴藉,那么所谓的时尚有可能变得庸俗。因此,我们应当以实际行动,让中秋节回归优雅。(凌保康)

责任编辑:康金山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 2016-09-13清流志愿者中秋情系孤寡老人
  • 2016-09-13漳州义工俱乐部募集中秋爱心款物3万多元
  • 2016-09-12丰泽区源淮社区举办“教师节、中秋节”双节同庆晚会
  • 2016-09-12丰泽区源淮社区举办“教师节、中秋节”双节同庆晚会
  • 2016-09-12建宁:开展中秋慰问道德模范·身边好人
  • 2016-09-12建宁:开展中秋慰问道德模范·身边好人
更多>>视频现场

第157期《“傻子”的幸福》

第156期《工业区里的“学习屋”》

第154期《快乐的“勇哥”》

第153期《小巷里的原住民》
相关评论
  • 文明委成员单位
  • 文明行业
  • 地方文明网站
  • 福建新闻网站
福建省政府福建人大网福建省政协网省委统战部福建网信网福建省委编办福建省直机关工会工委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公安厅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体育局福建省总工会福建共青团福建省妇女联合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文艺网福建省残疾人联合会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省烟草专卖局福建广电网络集团省食药监局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卫健委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税务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气象局省烟草专卖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省工商银行省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人保财险福建分公司中国人寿保险福建分公司省移动公司省联通公司省电力公司省邮政公司
福州文明网厦门文明网漳州文明网泉州文明网三明文明网莆田文明网南平文明之光龙岩文明网宁德文明网平潭文明网
东南网福州新闻网厦门网泉州网漳州新闻网宁德网
  • 关于文明风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中共福建省委文明办主办
东南网承办
文明风网 版权所有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闽新备 200605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