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兰权、曾兰彪、曾庭昌,连城县赖源乡黄宗村上寨组村民,助。他们义务修路50多年,受到村民的称赞。
上磜头是赖源乡黄宗村最边远的自然村,离村部有6.5公里的山土路。从赖源乡政府出发,驱车21公里,在上磜头山上,曾兰权、曾腾昌俩正在修复一处山路。“我们体力不如当年,如今老了,尽绵薄之力,是为村民出行安全。”曾兰权老汉说,半土箕新土,只能填平一些小沟沟。青壮年人骑车多,沟坎多了车难走。旁边,一辆红色轻便三轮小摩托车,是曾兰权老汉去年花3800多元买来载修路工具的。车上有钉字锄、大板锄、土箕、扁挑、柴刀、铁锤等。他们7点多来到这里,填平的山路虽不到10米长,却已干了大半天了。还要往前面支援曾兰彪老汉修补另一段山路。
在黄宗村千米高山茶厂干活的曾志辉下班后骑摩托车经过,邀我们进村坐坐,并给我们聊起了三位老汉义务修路的事:“我才五六岁时,兰权叔就一个人义务修路了。后来,兰彪叔、腾昌叔也加入了义务修路队伍,至今有50多年了。”
三位老汉,年纪最大的是曾兰权,今年已79岁;兰权的弟弟曾兰彪76岁,最小者曾腾昌也已75岁了。他们义务修路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产队挣工分,收工时村民纷纷回家吃饭休息,年轻力壮、热心公益的曾兰权,顺手用锄头填平那山路上的许多坑坑洼洼。日积月累养成了义务修路的习惯。此后,弟弟曾兰彪,堂弟曾腾昌受到影响,也跟着一起做这填补坑洼的小善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责任田责任山制度,凡下田上山干活或农闲时节,曾兰权、曾兰彪、曾腾昌三人,仍坚持顺手修路,或自带工具、饭包,整日忙碌着修路。其他村民有时也会参与这项义务修路活。
近几年,仅10户人家的上磜头村里,青壮年男人都骑车上山管护2000多亩竹林,或到本乡的工地打工。曾氏三老汉义务修路就成不成文的“规矩”。“这条山路全靠兰权叔、兰彪叔和腾昌叔义务维修呀……”村里的妇女们齐夸三位老人的功德。
“你们年纪那么大了,怎么就闲不住啊?”时近12点,曾兰权、曾兰彪、曾腾昌三位老人收工回到村里,我们随口问了一句,然而曾兰权回答说:“太闲会生病,干习惯了就停不下来。再说,山路总得有人去修补,路平整顺畅了,村民进出才平安。”
50多年,三位老人每人用坏了近20把锄头,一年中会用坏自编的三副土箕,一年至少花100个工日。 曾腾昌老汉坚定地说:“修路是完全自愿、义务的,我们将坚持干到走不动为止。”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