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诚立身,国以诚立心。诚信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诚信都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运行规则,是社会进步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当代中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攻坚期。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观念,诚信缺失、道德失范问题已成为社会公害,严重损害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正常秩序,扰乱人们心灵世界。可以说,无论对个人、企业,还是对社会、国家,诚信都是无价之宝。
对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品德。中华民族向来推崇“诚外无物”,视诚信为千金不易的可贵品质,正所谓“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对诚信的执着与坚守,已深深熔铸于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因子。千百年来,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广为流传,“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人们心向往之、行践履之。“诚信农妇”武秀君、“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油条哥”刘洪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一件件感人的事迹,生动展现了当代中国人以诚立身、守信践诺的精神风貌。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不管环境如何变化,诚信永远是景行行止的道德品质,永远是安身立命的道德标尺。面对各种各样的利益和诱惑,每一个人都应该重信守诺,坚守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真诚做人、守信做事,让诚信成为不懈追求和自觉行动,充盈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空间。
对企业而言,诚信是黄金资产。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诚信是其生存发展的“通行证”,是至关重要的无形资产。百年老店同仁堂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以诚信铸造金字招牌,历经沧桑而常青不衰。“晋商”“徽商”以信用为上,各领风骚数百年。今天中国的电子商务,每日达成上亿笔网上交易,每笔交易都是信用在流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那些诚信经营的企业,客户主动上门、银行主动上门、合作伙伴主动上门,优质资源汇聚,发展如鱼得水。反观那些不讲诚信、不守信用的企业,即使逞一时之势、得一时之利,也终将因信用“亏空”而被淘汰出局。现在,注册一家企业门槛很低,但要发展壮大,信用的标准不能降低,必须坚持以诚兴业、信誉至上、履约践诺,擦亮企业的诚信“名片”,靠信誉打造品牌、占领市场,赢得发展优势。
对社会而言,诚信是公序良俗。“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信是社会关系的无形纽带,没有诚信这个“结”,社会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散落一地。近年来,社会上各类失信现象屡屡发生,加重了人们的戒备心理,买东西怕挨宰、捐钱怕被侵吞,与陌生人交往怕上当,就连面对老人摔倒也害怕被“讹”而不敢扶。诚信是社会和谐和睦的基本前提,是社会顺畅运行的润滑剂。现在,我国市场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正在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社会”转变,经济社会交往常常在陌生地、陌生人之间进行,对社会诚信的要求更高、标准更高。增强社会诚信、促进社会互信,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面。
对国家而言,诚信是重要的软实力。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国家的诚信形象、国民的诚信品格,是重要的软实力。当前,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我们在国际上说话分量越来越重,除了综合国力蒸蒸日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重情义、讲诚信。国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相待;事不分亲疏,一律以理服人。中国作出的承诺、答应的援助,一向说话算话,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现在,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更加密切。加强诚信建设、打造诚信中国,对于深化国际贸易和交往、树立国际品牌和声誉,对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加强诚信建设关键在于制度化。诚信精神的树立、诚信风尚的培育,离不开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但仅靠道德教化、叩问良心是远远不够的。加强诚信建设,必须用制度保驾护航,把道德伦理的柔性规范与制度法律的刚性约束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诚信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发展。今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公布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效果立竿见影。那些“老赖”不仅曝了光、丢了脸,还坐不了飞机、贷不了款,半年之内就有万名“老赖”主动还钱,这就是制度的威力。制度是全方位、多层面的,基础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关键是完善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让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前不久,国务院颁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央文明委出台《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贯彻落实好有关要求,大力推进诚信制度化建设,构建起不愿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体制机制,建设诚信社会、诚信国家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责任编辑:卓志沐 |